急性妄想发作是一种发作性精神障碍,又称妄想阵发(delu prxym)。急性妄想发作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一过性妄想体验,妄想多急骤出现,并快速充分发展,成为本病主要的临床相;妄想内容多样,如被道害、夸大、嫉妒、被控制、宗教或神秘妄想等。妄想结构较为松散,且不持续、固定。有时可出现两三种妄想同时存在,但其中可能有一种占优势。在妄想的背景上可出现各种较生动的幻觉,患者感到身临其境。
情绪的多变性亦是本病的重要症状之一。随着妄想的起落,患者可表现情绪高涨或低落,或从恐惧到茫然,也可有焦虑或激越。情绪障碍可交替出现,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为儿小时或一两天。情绪障碍与妄想相比,不占突出位置。
患者可有行为异常或大声喊叫,这多与妄想及情绪变动有关。意识方面未见明显障碍,但有时患者突然感到走入一个新的环境而呈现迷惑恍惚,此时可出现错觉或幻觉、人格解体症状,并因此表现活动增多或沉默少语,过后患者有一种似梦非梦的感受。有的患者出现近记忆受损,但大脑检查结果是阴性的。
早性行为或性犯罪等;成年后表现为工作表现差、常旷工、侵犯他人、常违法乱纪、从事非法职业、对家庭不负责任等。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1.9%,其中男性为3%,女性为1%。在精神科就诊患者中,由于抽样人群不同患病率可能在3%~30%。在物质滥用和司法环境下会更高。随着年龄增加,反社会人格将越来越不明显,特别到40岁之后。30岁以后有30%~4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可能社会心理因素包括:早年丧父,丧母、双亲离异、寄养、社会环境恶劣、家庭环境差、社会制度压制的影响以及躯体缺陷等。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社会偏见或歧视、接触不良示范或榜样,是促进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Cadoret等(1995年)通过对家庭环境和寄养子双亲研究之后,指出遗传具有重要作用。也有研究指出该醇碍者在脑部影像学中显示脑发育延迟的特征。神经生化研究指出5-HT与冲动和攻击行为有关。
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虽然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重视,但是许多专家认为这些个体不能从治疗中获益而将其排除在治疗之外,首先因为有专家认为其非为一个诊断尚未定型,其次个体缺乏治疗动机,再次精神分析
点认为超我的过度弱化而难以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