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动机
发表时间:2023-03-09     阅读次数:

动机

动机(motivation)是由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行为的动力。个体的一切行为都受一

定动机的驱使,它起着激活、调整、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人们在实施具体的行动之前,必须明确意识到进行这一行动的原因和预期目的,这是显而易见的行为动机。但有些潜意识动机,其所促使的行动往往没有十分清晰的原因和预期目的。个体有时还会产生复杂多样甚至互相矛盾的动机,此时就需要认识、评价、分析,从而最后确定行动的目标。

一、主要特征

动机与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动力。其主要功能是:①行为激活作用。就是使个体产生某种行为,驱使个体去从事某种活动,给个体活动提供动力;②目标导向

作用。个体行为激活后,会按某一特定方向,排除干扰和阻力,向着行为的目标活动;③行为调整作用。它可起到维持、增强、停止、减弱活动力量的作用。

人类的行为也有其共同特征,表现为:①行为的自发性。个体行为是自动产生的,当然,任

何行为的产生都受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②行为的动因性。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有起因

的,有一定的内在动机。③行为的目的性。任何行为都有其目的或目标,动机和目标往往是一致的,但也有出乎意料,发生不一致的现象。④行为的持久性。行为的指向是一定的目标,在目标没达到之前,行为就不会停止。但因种种原因,个体会改变行为的方式,或由外显行为转入内隐行为,但还是不断地向目标移动。⑤行为的可变性。个体为了达到目标,往往不断变换手段,改变不同的行为方式,最终达到预期目的。

二、动机的产生

动机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人类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个体的认识状态和刺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所决定的。例如,当一个人饥渴难耐时,他便开始寻找食物和水源,如果发现家里没有吃喝的东西,他不会就此罢休,他可能会自己动手,下厨房去搞些吃的喝的,也可能到街上买点东西或下饭馆,直至吃好了喝足了,他的觅食行为才会停止。这说明饥渴是动机,它引起了觅食行为,寻找食物的行为方式可以变化,但行为的结果都是指向食物这个目标。得到了食物和饮料,解除了个体的饥渴状态,动机得到了满足。这种由动机激发、调节、维持和导向的行为,即称为动机性行为。一般而言,人类的行为往往是动机性行为。

个体在自身和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矛盾,失去平衡状态,或当个体对自我和外部环境不满足时,就会产生某种需要。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会驱使个体去考虑或寻找满足需要的手段,激发和维持个体的相应活动,此时需要就转变成行为动机。一般而言,动机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①个体内在条件的影响。即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所缺乏的既可为个体内部维持生理作用的物质(食物、水等),也可为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因素(尊重、爱情等)。②个体外部条件的影响。因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刺激使个体产生需要,引起动机性行为。总之,动机的产生还需要外界的诱因,即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条件,如果没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条件,需要就不会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即使是个体的基本需要,假如没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存在,行为的动机也无法形成。相反,即使外界有刺激物,但并非个体所需要,那么它就不能激发个体兴趣引起行为动机。因此,对动机的研究,应从个体和环境这两方面去考虑。

上一篇:动机的种类
下一篇:人类需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