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咨询师培训

咨询师培训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
发表时间:2022-12-05     阅读次数: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既是哲学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心理学激烈辩论的一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出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认为一种情绪与另一种情绪的差别主要在于个体信念的不同,而不是生理唤醒的不同。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人的心理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体。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想法和信念会影响其情感和行为。个体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一部分,而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验和态度,这些体验就和人的认知有关系。在认知疗法看来,认知在情绪产生的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情绪的产生首先要求人们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进行分析,然后把知觉到的刺激情景与储存在记忆中的过去的经验进行比较(认知),认知比较器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会改变大脑的神经激活状态,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比如,在森林里看见一只老虎,我们立即会产生紧张、恐惧,甚至出冷汗的应激反应,这是由于我们知道了老虎的凶猛与残暴(认知),假设我们看见的是一只野兔,或是关在牢固的铁笼里的老虎,则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这说明情绪与人的认知存在密切联系,在一些情况下,认知先于唤醒。情绪的认知理论主要有阿诺德(M.R.Arnoid)的“评定兴奋”理论、沙赫特(S.Schachter)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拉扎勒斯(R.S.Lazarus)的认知-评价理论、埃利斯的ABC理论等。情绪的认知理论是认知疗法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认知疗法的兴起与当时对情绪的认知研究是分不开的。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产生的最重要条件,并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说。该学说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产生和性质,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J.Singer)提出了两因素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个体知觉到特定的生理唤醒,比如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二是个体对这些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上的唤醒。情绪的产生是刺激情景、生理变化和认知唤醒整合的结果。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个体对刺激情景知觉到有益或有害的反应。他认为,认知评价先于情绪唤醒,是所有情绪状态的构成基础和组成特征,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在情绪反应中,人不仅反映环境刺激对自己的影响,同时也要主动调节自己对刺激情景的反应。从对刺激情景的知觉、解释到后来作出的行为反应都需要个体认知活动的参与。在情绪活动中,个体要不停地估量刺激对自身的影响并作出反应。

上一篇:心理咨询案例:
下一篇:心理咨询师谈意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