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中国人自幼就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教育,儒家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性根源,历史上很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与观念,也左右我们的言行。虽然在近代里,曾屡次被评判,但是在一般人的心里还是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历史上有数不尽的思想家,曾经对儒家思想做过系统性的研究与讨论,而近代的心理学家与精神医学家,也从心理学的立场探讨儒家思想对人性、人格发展、人格构造等方面的看法,直接地帮助我们去了解儒家思想所影响下的华人心理,包括对心理卫生的观念,也间接地协助我们去了解如何运用儒家思维去实施与文化配合的心理辅导在国外,曾文星(1973)早在70年代以英文报告孔子思想对人格的论述,包括对人性的看法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训练、适当的人际关系、人格发展及理想人格等,也讨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对心理卫生观念的关系等。在国内,许又新(1997)对孔子的思想在心理辅导中的解释和应用也有过相关论述。即:如何应用孔子思想中对知命”的理解和解释。一方面,知命就是知道自己的天赋和使命,另一方面,告诉人们客观规律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这对于个人的潜力和局限性给予了很好的解释和理解,对于精神痛苦的人,有时候面对自己不能做到而又应该做的事情,往往推卸责任,强求与人或者透过于人,而不愿意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倾向于自我苛求,容易导致人际冲突尖锐化,或者心理冲突的痛苦加剧。还有孔子思想中对于行动、体验和志向都有着合乎心理健康的看法和理解,都值得我们结合华人实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来访者解除内心的痛苦。
严和骏在英文书(2005)及英文杂志(2008)里先后提出儒家思维如何对华人心理治疗的可运用性的看法。他特别指出,儒家对仁的观念、和谐处世的理念,中庸的处理问题的原则、在社会扮演适当的角色、发挥对他人的同理心,以及自我培养人格等想法,在心理辅导上都可运用。中国人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从个人成长到家庭的稳定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都以儒家思想为标杆,中国儒家传统历来重视理想人格的培养问题,对人性,理想人格、人格发展途径与影响因素多有论述。早在西周时期,周公便明确提出“敬天”、“明德”思想,把对人伦德性的关注提升到理论层面,在界定个体人格的优劣问题上主要以忠孝为评判依归。到孔子,进而设定了“君子”理想人格。他认为“君子”,一方面应具有“直、义、忠恕”,尤其是“仁”的美德。另一方面“君子”还必须具备“文”和“礼”,“文”就是有文化,可能还指优雅:“礼”就是对应有的礼仪和社会习俗的了解(费正清等,1998)。太原心理咨询师认为:理想人格既应具有内在的德性,又应符合外在规范与教化。可见,孔子的“君子”人格是一种能付诸实践的理想品格,其内涵则是与宗法制相应的人伦之德。在把“君子”设定为个体人格发展的最终目标时,孔子还探讨了这种理想人格的大致途径,他非常强调在日常的洒扫应对中培养理想人格,以“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及家族、及天下,至终涵括寰宇。此外,孔子还对人格的发展作了不同阶段的划分,即: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距。与西方人格发展论不同,孔子注重各个生命阶段的境界与实际成熟,而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或是思维认知的发展。
儒家传统的人格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一种关系视角,以帮助我们分析中国社会并解析中国人的问题,也帮助我们梳理对国人人格发展的理解,对解决案主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与问题有较大的助益。相对于西方侧重于个体自由发展的人格理论来说,中国儒家把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家族、社会相联,这种思想有利于促进案主人格的健全发展。随着时代的变革与传统家庭功能与结构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关系日益疏离,而职场的免争与物欲的激更导致许多人出现心理危机。儒家人格思想引导我们从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角度去分析个休体的心理矛盾,引导我们“允执影中“增努力维持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既不过分追求世间的名利,电不规避自我的责任与义务,这对于我们帮助个体分析其人格向题的社会透因,以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模式,进而达到人格的健全发展,颜有扇发性。与西方人格发展论相比,儒家人格思想是积极而切近的,有助于从个人层面解决个体的情绪闲扰与自我认知,因为,儒家人格思想乐观地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先天本然的仁德,人格的后天发展在于注重培养其内在的性自觉,这种仁性自觉基于每个个体本然的孝亲之爱,再通过推己及人的忠忽之道把它扩充出去,以实现个体人格的逐步发展与提升。儒家人格思想把内在仁德的培养首先落足于建立人们的家庭之爱,以使个体生命在家庭中获取爱与被爱的支持,这有利于帮助案主建立正面认同,以进而获取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儒家人格思想对内在心性修养功夫的种种探讨,也为解决个体的情绪困扰和提升个体的个人认知提供了借鉴。此外,儒家人格思想对人性、人生所持积极、乐观态度,有助于帮助个体积极面对人生,从生命的积极意义上看待人生过程中的种种挫折与冲突。儒家人格思想十分注重社会层面的习俗礼仪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其乡约族规、礼乐教化思想有助于指导我们解决现代社会的人际冲突与改善社区的风貌。现代社会,随着个体意识被不断增强,许多社区居民相邻而居却互不相识,对社区的事物也漠不关心:儒家人格思想对社区组织与生活及文化熏陶的关注在社区工作中颇有指导意义。
总之,基于儒家人格思想的独到之处,及其与中国社会的适切性;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可以以儒家人格思想为指导,发扬其人伦的精髓,让个体生命在家庭与社会的关联中,找到恰当的定位。这样无论现在和未来,无论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克己复礼、立身成德的“个体人”:成为一个孝梯慈爱、友恭和顺的“家庭人”;成为一个勤慎信谅、互助合作的“社会人”(蔡仁厚,1986)。当然,身处全球日益一体化的时代,倘若我们能够把儒家积极进取,整全切近的人格思想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同时与对个体人格加以条分缕析的西方人格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推进心理治疗工作的本士化与提升服务效果来说,具有重要和实际的意义。当然,在应用儒家人格思想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通过现代的语言,把儒家人格思想中的智慧阐述出来,使它能为现代人所了解,从而融入个体生命中,以表现它“本所含有”的活泼功能和作用。此外,也要对儒家人格思想作进一步批判性的反省,与时俱进,弥补其短缺和不足,以求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