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说:
回顾我国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的心理治疗最初是不知不觉地习惯于西方学者规定的研究框架内研究,我们只知道用西方现成的理论、概念、方法来描述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很少考虑他们同研究对象及其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需求,随着对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认识和理解,有一个时期,研究中还出现了比较文化上的二元对立倾向,把生搬硬套转向了与其对立的面上来呈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比如西方人的价值是个人主义的,中国人的价值是集体主义的,西方是罪感文化,中国是耻感文化,这样的研究比完全照搬西方的东西,有了很大的不同与进步,而且相对的更贴近中国的国情。但这类研究还不能算是完全的本土化了。根据杨国枢提出的从事本土化研究的标准,认为“研究者之研究活动及研究成果与被研究者之心理行为及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历史脉络密切或高度配合、符合及调和的状态,即为本土契合性(或本土性契合)。只有具有本土契合性的研究,才能有效反映、显露、展现和重构所探讨的心理行为及其脉络。”本土契合性作为一个具体的操作概念,意味着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的研究,应该从西方研究范式中撤回来,西方学者也要从所谓的普遍性原则中收回去。大家做同自己社会文化相契合的研究。这就是杨国枢当年面对西方人的发问:如果没有西方心理学,中国心理学是什么样子?
中国当代本土心理治疗的开始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当我们推出我国自己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时候,有时候会受到国内我们自己的学者的褒贬或非议,因为我们常常从西方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障碍,由于心理治疗的特殊性,心理治疗的疗效的判断比较困难,只能由当事人感受和体会,所以,对于一种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需要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学者进行推荐和引导,更需要同行之间的支持和应用。当然,最终的评价和受益还是广大的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