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4-05-31     阅读次数:     字体:【

针对以上老年人常见的问题和特点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和协调:

1.老年人夫妻关系的协调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夫妻关系也会不自觉的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到了老年,子女相继求学、成家和参加工作,而家里剩下老两口,也就是进入了空巢期,这时候,夫妻关系开始了所谓的“第二蜜月期”,主要经营以夫妻两人生活为主,并且,这个阶段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有了好转,因此,应该享受黄金的婚姻后期,但是也有的夫妇由于各自的性格都已定型,缺少伸缩性,而且相互接触的时间增多,可能有的夫妻会感到不容易相处,有的夫妻两人之间除了共同起居、吃饭以外,却没有相互沟通的习惯,没有夫妻的亲近感,缺乏共同的生活乐趣,而感到痛苦。一般来说,老年夫妻已经共同生活了30多年,共同养育子女,同甘共苦,到了白头偕老的时候,彼此之间应该相互认识,形成共同的社会认同感和价值观念,形成强烈的夫妻联盟,这是与中青年夫妻所不同的,夫妻关系是比较稳定的阶段,这时候,夫妻会有共同处理问题,决定大事的习惯。随着年岁的增大,不管是多么健康的夫妇,必然会有一方早走一步离开人世,而留下来的另一方需要去应付丧偶的局面,并接受和适应鳏寡的生活,尽管这是自然的现象,是人人都要经历的人生过程,可是,丧偶的确是一件重大事情,需要很大的精神去适应和面对。进入老年期以后,从心理上还要注意到夫妻双方在生活能力、身体健康方面不可能是完全同步的,有时候一方有身体的毛病,需要夫妻双方共同面对,健康的一方要对另一方进行生活的照顾和心理的安慰,另一方面,自己也需要注意身体和心理的适应,但是,常年的照顾与负担,难免会影响心情与日常生活,这需要有浓厚的情感和照顾心理才能适应。对于老年人丧偶后生活的安排,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特征、子女情况、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等。有些年纪大的老人,因为自己的配偶去世后,会考虑再婚的事情,对于老年人再婚后的生活和幸福感,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主要的问题不外乎财产的纷争、原来两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新伴侣的相互适应和交流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老年人的再婚容易出现许多问题,因此,不能只是为了克服丧偶空虚的心理再婚,不但弥补不了寂寞和孤独,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麻烦。

2.老年人家庭关系的调整 老年人要注意对家庭关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进行调整和适应,特别是子女关系,随着年岁的增大,子女先后成家立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且也都成了人父、人母,所以,这时最好的是父母要脱离原来的角色,逐渐放弃上下“纵向”的人际关系,与子女建立成人之间“横向”的人际关系,彼此尊重对方的想法和意见,不能过多干预子女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子女的家庭关系问题。老年的亲子关系和青年时候有着另外的一个不同:老年人这时候需要子女的照顾和关心,出现所谓的“亲子关系倒转”。有时候,父母在经济上和生活上都需要子女承担的时候,还需要多听子女的意见,甚至受子女的管制,这时如何保持长者的尊严,但又去接受子女的帮助,是很微妙的心理适应。老年人的人生经验十分丰富,这对于晚辈是非常有用的,所以,老年人要注意在有些问题上可以“过来人”的角色,提供给子女一些生活的经验,补充他们的生活知识,帮助子女预测人生过程里各种不测风云,补足他们所缺少的人生经验和知识。

3.老有所医,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医疗费是退休人员的“活命钱”,政府需要切实整顿医生的“红包”和药品在流通中的“回扣”,把虚高的医疗费和药价降下来;要打破垄断,鼓励医药卫生领域的竞争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从全社会改善医疗条件,实现政府提出的“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应增加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比例,从目前占GDP的0.5%提高到1%以上,并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中;必须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使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全社会扩大医疗覆盖面,在城镇加快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在农村应建立由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总的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4.建立以老年为中心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 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趋势,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最贴近老年人生活需求、医疗保健的是社区福利服务机构,而且需求不断增加,民政部实施的“星光计划”是推进社区福利建设的有效形式,各地应采取有力措施,落实资金、加快实施。据调查老年人中约1100万人生活不能自理,急需社区和福利机构提供服务,而福利机构只有100多万张床位,因此,应建设一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如社区医疗保健站、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要把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并列为重点,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组织志愿者为老人看护和日常服务。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逐步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可以提供上千万人的就业岗位。

在农村,仍要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但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也呈弱化趋势,需加强社会养老功能,应把有条件的敬老院建成综合性、多功能、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并完善社会救济和五保户的供养制度,倡导村民互助。教育年轻人要孝敬老人,加强法制观念。让农村孤寡老人都能过上有吃有穿有住有医有葬的五保生活,对于贫困老人应通过最低生活保障金获 得救助。

5.开发老年消费产业,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目前全国有一亿多的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但长期以来,老年人需要的商品奇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据调查,有90%左右的老人对现在的老年消费品不满意,老年人的消费额占的比例很小,主要原因是消费市场对老年人消费的特点、潜力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据估算,城市老年人的人均消费额约为6000多元,消费总额就有2700亿元,占城市消费额10%左右。这是低估的不全面数字,如按城镇离退休人员一年的离退休金就达3440亿元(不包括医疗费等),按80%消费就是2750亿元,社会上还有不拿退休金的老人和农村老人约有6200多万人,按居民最低消费额2000元计算,就有1240亿元,城乡共计约4000亿元,占居民消费总额只有8.2%,这还是低水平的消费,亟待进一步开发。发达国家老龄产业已成功地走向市场,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轻人的三倍,已成为占第三产业比重很大的产业,相比而言,我国尚处于创建阶段,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是很大的,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有关部门应对发展老龄产业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制订发展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提供专用商品及精神文化用品、保健用品、老年服务业、咨询业及旅游业等,都是大有发展潜力的老年消费产业。预测在十年之后,现在五十多岁的人进入老龄社会以后,他们的收入水平高,老年市场的巨大购买力将会充分显示出来。

6.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让老年人才参与发展做贡献 据调查,我国现有离退休人员中科技人员约有600多万人,占全部科技人才的五分之一,其中70岁以下具有高中级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约有200多万人,随着离退休人员的迅速增长,老年人才的队伍将不断扩大。这是一笔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几十年知识的积累,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中高级人才缺口很大,有关专家指出,到2010年,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将达到一亿人,在人才竞争激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资源,不仅可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也可为老年人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建议对老年人才举办各种招聘会吸纳外,还应根据行业特点,适当对某些行业延长退休年龄或进行返聘等多种办法吸纳老年专业人才。目前老龄办已组织东部地区的老年人才援助西部大开发的“银龄行动”,这对西部开发和发挥老年人才资源都具有积极意义。

如上所述,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需要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去关心和协调,既要注重物质利益的分配和满足,又要注重精神生活的快乐和追求,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促使个体社会经验和知识能力水平的发挥,确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终的和谐健康的社会风气。


 
上一篇:老年人心理治疗本土化需要思考的问题
下一篇:我国老年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