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太原心理咨询师解读自我心理学
发表时间:2024-05-20     阅读次数:     字体:【

过去几十年里,克莱茵学派思想模式对美国自我心理学家来说是陌生的。自我心理学家认为,他们与克菜茵学派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阿洛(1981)回忆了洛温斯坦(Loewenstein,1969)对克莱茵技术的批评,认为它模糊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幻想、起源学与动力学解释跟重构价值之间的差别”(p.586)。过去10年里,对克莱茵理论的兴趣被重拾起来,直到现在它成了一种时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种答案是,自体心理学家教会了一代分析师去回避攻击性而不是去面质它。这使得克莱茵学派的观点为解释被分析者的各种攻击性成分重新找到了恰当的位置。在我们看来,另外一种理由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自从布鲁姆(1976)重启这一问题的讨论以来,美国的自我心理学家就对女性心理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这场讨论中,作为女性心理学基石的阴茎嫉羡已经从它原来的位置上被挪了下来。如果不将所有的嫉羡都归于阴茎嫉羡,那么克莱茵有关嫉羡的工作,比起以往就变得更有价值,更得到临床证据的支持。

现代克莱菌思想及现代自我心理学正在彼此拉近距离。同时,现代克莱茵学派分析师也在不断分化,分化所遵循的主题,许多都与北美自我心理学家相同。学派内部的分歧与学派之间的分歧至少同样巨大。如果这种观察站得住脚,那么可以得出结论:宏观理论未必经得起临床经验的修正。自体心理学家与自我心理学家及克莱菌学派成员之间的差异在于,他们不会把潜意识或幻想生活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而是将重点放在与父母、分析师的真实关系上。关系学派和人际关系学派更进一步聚焦分析的透镜,不再把焦点放在与父母的真实关系上,而是放在了与治疗师当下的关系上,在治疗时间内,治疗师被视为交流中平等的一方,同样有责任提供意识中的想法作为讨论材料。这三种新理论将他们有关技术优势的主张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了弗洛伊德理论独特性的神话之上,其技术结论是一套有关如何进行分析的狭窄规则。例如近来“关系学派分析师”所展示的,把他们的二人互动方式与经典分析中在一人心理内部的方法进行比较。这种二分法的观点其实不堪一击。即使是弗洛伊德,在他的技术性文章里也很少将系统性的注意力放在分析师一被分析者互动的技术含义上,在临床工作中,他是务实的、参与性的、对患者的需要做出反应的(利普顿,1977)。

罗伯特·沃勒斯坦(Robert Wallerstein,1990)认为,不同分析思想学派之间技术上的差异比理论上的差异要小。我们同意理论差异不总会带来技术差异的观点。菲尼切尔(Fenichel,1941)的名言是先解释情感,吉尔(1980)强调移情觉察和布伦纳对情感的关注,看来都验证了沃勒斯坦的观点。布伦纳和阿洛于1990年提出建议:分析技术最好被视为与分析过程相关。我们对当代克莱茵学派的简要回顾同样支持沃勒斯坦的观点。克莱茵学派内部的差异和自我心理学派内部的差异,跟这些学派之间的差异一样巨大。自我心理学家与克莱茵学派成员在对潜意识心理结构的理解上是相同的。我们在用相似的方式倾听被我们分析的患者,并根据广义上相似的标准构筑解释。可以预见的是,这两种分析性思想学派之间在理论上的差异将经不起临床实践的修正。

对自体心理学、关系学派、主体间及人际学派来说,拥护这样一种消弭隔阂的立场是相对困难的。他们关心的、由所谓的经典技术造成的假想伤害,其实已经被1940年代的自我心理学及其后继者阐述过了。自体心理学、关系学派与主体间学派忽视了被他们视为“经典”立场上的这些发展。他们用一种过时的思想建构起了一个稻草人,并将其标识为“经典”。他们与自我心理学及克莱茵学派在基本路线上存在差异。他们一开始就在有关心理及精神生活的概念上存在根本差异,而且还提出了不同发展、发病机理及治疗行为等方面的理论。每个学派都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标。他们在解释标准上存在差异,并且在对解释赋予的意义上同样存在差异。只有未来才能看清这张共同的临床经验之网是否撒得足够开,足以在各个思想学派间引发融合,这些思想学派各自相异的世界及治疗观点支撑着根本上不同的精神分析技术方法。沃勒斯坦当初策划罗马大会上关于共同基础的讨论会,也选择了一位自我心理学家、一位克莱茵学派成员、一位英国中间学派代表来证明他的立场。他没有邀请一位自体心理家或一位关系学派或主体间精神分析学派的支持者。我们的观点是,如果他这样做了,比较的结果将不会支持他有关共同精神分析范围的主张。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治疗中国本土化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中国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