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我国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困惑
发表时间:2024-05-10     阅读次数:     字体:【

从上节的内容我们很容易了解,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的成长和家庭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的家庭关系和家庭影响不同,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我国青少年在人格成长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关注

中国父母在孩子还没有出生前就开始关注孩子的将来,由于我国受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说明中国人十分关注种族的延续和发展。在中国一对新婚夫妇,结婚后从妻子怀孕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孩子的降生,在这之前,有些地区还过于相信孩子出生时的年份和属相,比如,有的地区认为属羊的人,一生坎坷,因此,在妻子准备怀孕的时候就开始计算孩子出生时的年份是否属羊,人为的避开这个传统文化认为“不好”的属相。孩子出生后,父母对孩子的起名十分重视,中国的孩子一般先有“小名”也有的地区称之为“奶名”,对小名一般不是十分讲究,相对小名而言还有大名,中国的大名一般是姓氏在前,姓氏后面加1~3个字,但是对于大名有的讲究押韵,有的讲究辈分,有的讲究阴阳五行中的平衡,有的还要求与父母的名字或八字相生,而避免相克等,另外,名字也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相联系,比如在叫“建国”的人大多出生于1949年前后,而叫“路线”、“跃进”等的人说明出生在1958年前后,而叫“文革”的常在1966年左右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年代出生的,50年代以前,人们都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因此,在那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代,“狗剩”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就成为活命的寄托。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脱掉所背负的“沉重”外衣,名字开始更多地倾注于个人的感情和关怀。家长们开始寻找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21世纪,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这批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近两年,人名的变化还不仅在于此:在“国学热”影响下,《诗经》《楚辞》成为字典外取名的另一“范本”;孩子随母姓,以此体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四五个字的名字出现,来避免重名的尴尬。也有人相信,取什么名,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人生和前途。因此,不少家长给孩子改名。初中二年级学生刘宇彤就将名字改成了刘芳峤,“风水先生”的解释是,对于一个女孩来讲,“宇宙”的“宇”过于庞大,“红彤彤”的“彤”又过于火辣。中国人的名字,具有很多值得羡慕的文化成分,同时也成为社会宏大背景的标签。

孩子出生后妈妈作为主要的哺育者,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这种生活常持续数年,因此,孩子对妈妈的认同比较好,而对爸爸的认同相对较差,由于爸爸主要是忙于社会应酬或者承担着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很少参与家庭成员中感情的交流。如果是女孩,对妈妈的认同过程中会逐步学会温柔善良,但由于缺乏对爸爸的认同,可能长大后会表现为对人的信任感缺乏或者自信心不足;如果是男孩子过于和妈妈的亲密和黏附,影响着个性的发展和张扬,特别是表现灾难性的阳刚果断方面相对较差,出现中国社会所认同的“阴盛阳衰”现象。


 
上一篇: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下一篇: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发展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