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关于心理治疗的描述从中医的诞生就开始关注了,中医从整体的角度看待具有情感思维的人,积极关注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从诊断、治疗、预防各个角度论述心理因素的作用。祖国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中医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阴阳整体论、水火无形论、心主神明论、脏象五志论、七情学说等,形成了中医心理学的自身系统,它贯穿于对个体心身发展的认识,贯穿于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环节,这些理论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情志,有的理论和学说与现代心理治疗理论相互渗透和影响,有许多独特的心理治疗不但有神奇的效果,而且为发展现代心理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医对个体心身发展的基本认识本于阴阳理论,它强调“形神合一”,“形神一体”,心身是统一的整体,个体的生、老、病、死都可以用阴阳的离合、消长、推移、互根、转化等法则去讨论和分析。中医认为,人的精神(神)与人的躯体(形)是同一的,《灵枢》里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形具神生,表明了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针对心理活动,中医认为人的精力充沛、心理活动正常是机体阴阳协调的综合体现。《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相反,阴阳失调则形病及神,或形志并病为各种心身疾病。如当“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从对疾病的治疗角度来看,张仲景明白地说道:“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可见对阴阳的调节是治疗心身疾病的基本方法。在治疗疾病过程的实际应用中,从组方到养生都体现了阴阳学说,比如著名的益智方剂——孔圣枕中丹,汪昂在药解中说:“龟者,介虫之长,阳物之阴阳,补吾身之阴阳,假二物之灵气,以动吾心之灵气也,就是基于阴阳学说,进行类比,推物及理,理解药性,以物阴阳之阳气,补心阴阳之灵气,以达到治疗读书健忘,长期服用令人聪明的意图。从养生的角度来看,为了保持心理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注意人与四时阴阳的协调,故《黄帝内经》提出了“四气调神”论的自然观。在阳气发生的春三月,要顺其性“使志生”,在万物蕃秀,阳盛暑热的夏三月,要使“气得泄”,这样易得“志勿怒”;在秋高气爽,阴盛阳衰的秋三月,要“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冰天雪地,阳气闭 藏的冬三月,要顺之潜心收神,“使志若伏若匿”。随着四时阴阳的生、长、化、收、藏,而生气、泄气、收志、藏神。构成了和谐的天人一体,使阴平阳秘,以达到了精神内守,心身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王米渠,1985)。
中医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其他几种理论与阴阳关系论的关系十分密切,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的进一步展开,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消长平衡,反映了阴阳整体制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