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知和处下,以柔胜刚”道家主张的“和光同尘”与儒家的“以和为贵”是异曲同工。中国人美谦虚,爱和平,取中庸,讲尊卑,是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为人处世哲学,它虽有种种缺点,但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与群体人际关系和谐,自有其价值。道家更教导世人“处下”,因为道家认为“峣峣者易折”;主张“守黑”,因为“皎皎者易污”。在中国社会要获得良好的适应,为群体所接纳,就要防止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不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不可指手画脚,操纵别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和谐。否则,如果一个人总是高高在上,想控制或指挥别人,或者操纵别人,就会使周围人感到不舒服,而产生人际关系紧张或产生人际冲突。
宇宙万事万物发展的过程,都是在循环往复,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一切表面上强的,刚的都会被摧毁。而柔的、弱的反而能生存,因此老子用“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来形象比喻这个道理。他在告诉人们如果真的知道什么是“刚强”之道,那么他反而守住温和柔顺的谦虚,因为你懂得以卑下自处,才会成为万流竞归的水溪,使人性散发迷人的光彩,彰显人格的魅力。道家认为海纳百川,水容万物,均以处下和至柔取胜。人生在世,少不了坎坷经历,要受的起冤枉委屈,经得起失败挫折。刚强者即时玉碎,柔弱者终得瓦全。道家从来没有提倡过卑躬苟活,没有采用过“精神胜利法”(如鲁迅笔下的阿Q),而是主张坚持真理走自己的路,不自怜,不自卑,独自舐干伤口,继续前进,去追求超然物外的逍遥人生。道家处世哲学的光辉之处就在于:能以进为退,以守为攻;能知雄守雌,知白守黑;能攻心为上;能后发制人,不战而胜,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懂得“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那么他反而会大智若愚,因为他内存的自身涵养使他以常人自居,与众人和谐相处而不自傲,坦荡的胸怀,如山谷一样容纳天下一切好的、坏的,像这样的人才是天下的榜样。一个人如果能成为天下仿效的榜样,他的德行又能差到哪里去呢。所谓“守雌”、“守黑”、“守辱”,并不是要我们不战而退,而是要我们有此涵养,做到“为天下式、为天下溪、为天下谷”,也就是说,由此而能使得“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上治社会。反过来说,通常是强者胜弱、上者压下、刚者克柔、硬者制软,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去争夺天下名利,那是不可能的。最后,他只会在“欲而不得”中“寡欢”,抑郁而终。因为你总想走在前面,却不料想始终有人走在你前面,当你想走在人的后面,结果后面还有人跟随其后,当你想成为最强的人,总有人比你更强。正如老子所说:“或行或随,或强或 赢。”因此,做人不能好高骛远,凡事应该顺其自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缺乏哲学头脑的人,思维与见识也就到此止步。唯有懂得物极必反,相反相成道理的人,才能接受道家学说。
4.“返璞归真,顺其自然”返璞归真就是回归自我本来的真实面目,去伪存真。处世为人不做作,不装腔作势,不自作多情;不捕风捉影,不飞短流长,也不在乎别人的注意与议论,不卑不亢,功过自有公平论断。一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坚持实事求是,以诚信为本。
按客观规律办事,按保健原则养生,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灾难,严重伤病与死亡威胁面前,做好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局。当不可抗拒的灾祸降临自己头上时,做到不惊慌失措,不怨天尤人,对将来不心存侥幸,对过去不悔恨无穷,不作徒劳挣扎,也不作无谓牺牲,做到心平气和,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历史记载百年前法军兵临广州城下时,当时的两广总督叶明探有“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的“六不”政策,终卑俘囚,死于海外孤岛上,这“六不”政策也不能追究于道家的无为思想。道家思想是一切不妄为,并非一切不作为,故有“无为无不为”与“为所当为”的说法。
以上32字作为道家认知治疗的基本原则,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结合来访者的具体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和交流,让来访者在个人能接受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实施。这32字只是道家认知治疗的核心原则,在来访者反复领会和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治疗师应注意充分发挥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来访者能够在个人的实际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学会恰当的运用道家处世养生原则,进而改变他们原来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和面对心理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