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保护作用(二)
发表时间:2024-02-20     阅读次数:     字体:【

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私心和欲望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自然人性的表现。人类近亲猴群即有食物、栖息领地、权位与配偶的争夺和无限占有欲望。自古即提出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或喜、怒、忧、思、悲、恐、惊,后者为中医所常用)与六欲(无统一的说法,泛指眼、耳、鼻、舌、身、心等感 96第四章认知心理治疗与中国本土化

官刺激的追求,或指人对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美色、健寿的追求)。人的欲望与需求一方面可以催人奋进,改造物质世界,创造条件满足自己的欲求,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另一方面极私、多欲又给本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与躯体疲劳,有时候,其精神被奴役,肉体被驱使,终生“当局者迷”而至死不悟,落得个“身与名俱灭”者,根本得不到人性的自由与精神的超脱。

人的生存,物质生活的最低保障是必需的,因而要做到绝对的无私无欲是不现实的。相反,追求过分超脱,面壁十年,不食人间烟火,悟出了万事皆空,物我俱忘,也是进不了极乐天堂的。但另一方面,极私多欲为社会所不容,为群体所抵制,也必然到处碰壁,带来无穷无尽的精神痛苦与行为受挫。此时,接受道家少私寡欲的处世养生原则,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能够省察到“柳 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知足常乐”、“知止不辱”、“知止不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处世原则的精华。极私多欲、争名夺利、穷凶极恶都是没有好下场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分追求名利的人,并不一定得到更多的精神快乐,相反有时候会落得筋疲力尽,精神痛苦,甚至失去理智,走入了歧途。我们说在一定范围内,一个人的幸福感和精神的快乐,与他所拥有的金钱和社会资源有很大的关系,可是当这些东西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两者之间则并不明显,甚至有时候,一个人占有的资源越多,他需要承受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就越多。

结合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建议精神生活保持轻松愉快与适当的超脱。人生常苦是因为心比天高,没有永恒的满足与快乐;命如纸薄,只有持续的遗憾与痛苦,苦在执著追求与求而不得。对物质需求的过分追求常可导致精神痛苦,人生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一定物质生活的满足与精神生活的愉悦,是一种双重的条件。我们常看到机关办公室里,西装革履的职员,面对提拔无望而颓废委靡;青春靓丽的少女可能为一件时装价格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而垂头丧气;辗转菜市场的老太太正在为不小心买了贵几分钱的菜而追悔莫及。当一个人能超越物质生活的桎梏而呈现出精神升华的时候,就能体现出人性的美好。中国人把“知足不辱”看成一种处世的智慧,以“知足常乐”表达一种人生态度和幸福观念。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就要有一种进取的奋斗精神。但又不能过于急功近利,不能私欲太甚而起贪心、兴贪欲、使诡计、施阴谋、坏心术,这样将违背良知,遭受痛苦,不能免于罪恶。历史上的例子不可尽数,贪权者争权夺位,血雨腥风;贪财者争金夺银,尔虞我诈,贪欲过甚,伤害他物,损害自己。所以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疚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也。”他在提醒人类,人类的纷争,皆由于不知足与贪得无厌,不知足是人类“恶”的根源,而拯救的方法就是“知足”,一朝知足,就自然满足,人人皆知足,人就自然知足了。故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让一个人做事要适可而止,这样不会产生危殆,身体才可以健康,生命才可以长存,所以说,知足的人,无所不足,无往而不泰,不过于奢求身外之物,从而得 身内“自性”生命的常足。


 
上一篇: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保护作用(三)
下一篇: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