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保护作用
发表时间:2024-02-17     阅读次数:     字体:【

在我国的文化系统里,自古至今儒家的思想可以说是主流。与之相比,道家的哲学,总被看成是比较消极的看法,没有被很重视。可是,从哲学的立场说来,道家的哲学有很特殊的贡献,可运用于心理辅导。道家的发源,从时代上来说,跟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背景有关,即诸侯都使用兵力相互竞争、打战,劳民伤财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道家主张建立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和处下、顺其自然的哲理,以应对当时相争不息的社会格局。这种道家的哲理,可以运用在好胜心很强,喜欢竞争、好斗的人,特别是到了年老以后,需要知足知止、以柔胜刚、返璞归真的老人阶段,有其好处。经由认知上的更改,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的修改,也就能减轻心理上的挫折,从而适应老年阶段的心理生活。因此,利用我国自己的特殊哲学理念来辅导需要这样人生看法与态度的患者是很合适的创举,也是配合心理辅导方法本土化的另一途径,值得注重与推行。

中国传统思想中道家哲学的标志著作是《道德经》,该书的作者是春秋战果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全书内容共91章,约5000字,书中有许多篇幅是论述养生之道的。在我国精神病学家中南大学杨德森教授领导下,学者们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首先把道家的处世养生原则运用于心理治疗中,他们经过定期的学术研讨和座谈,最后从《道德经》中引出道家处世养生原则8项32字作为开展道家认知治疗的原则,并先后在杨德森教授的指导下,由张亚林、周亮、朱金富从事道家认知治疗的博士研究课题,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与修订,最后确定了道家认知治疗的操作程序,并于最近几年由杨德森教授带领博士研究生朱金富先后在国内上海、天津、西安、海口、郑州、银川等多家心理卫生机构开展推广和应用,多次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和推广,已经初步形成为一套独具文化特色的本土心理治疗方法。

道家处世养生原则可分为4条,8项32字,即“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对这32个字的基本理解是这样解释的(杨德森,2001):

1.“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是指劝导人们只做利己、利人、利社会(天下)的事,不做害己、害人、害社会的事。求生畏死,趋利避害,首先要求得自我生存权。因此,自然人性中必然包含利己成分,只要不损人,尽量做到同时利己利人,建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利合作的社会关系,利己便无可非议。一方面不幸灾乐祸,不嫉妒别人的成功;另一方面,不跟自己过不去,不和家人过不去,不和同事或陌生人过不去,便能为人大度,处世豁达。在心理咨询和辅导过程中,结合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建议他们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做对自身健康有利的事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坚持科学的养生原则。客观地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周围面对的实际情况,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和工作目标。不过分要求与责备自己,不去强求自己能力或客观条件达不到的事情,努力实现自身可实现的目标。不与周围人攀比,尤其是在名利权位面前,不强求,不争强好胜,“不敢为天下先”,要懂得“佼佼者易污,晓晓者易折”,明哲可以保身。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的许多矛盾、痛苦和不安,均来源于人们与他人的相互攀比和竞争之中,在与人交往和相处的时候,你越是与别人争权夺利,别人就会越与你争,双方互不相让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道家处世养生哲学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如果能像止水一样平静不争,把职位和利益看得淡化一点,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和谐,道家坚信“唯其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损人利己的行为可能使你得到眼前的某些利益,但同时也会招来非议和谴责,造成恶劣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不良的心身反应,有些恶劣行为,即使侥幸没有暴露,舆论的压力也会使你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俗话说“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种长期的担惊受怕和不安情绪,可能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升高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增加血小板的黏滞度和毛细血管的敏感性,有害身心健康;相反,良好的情绪,放松的心情,对人体产生良好的反应,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为而不争”是指想问题,办事情要尽力而为,不与人争。在“斗争哲学”盛行年代,在“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达尔文主义浪潮前,如何给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失败者、受挫者一个可接受的心灵归宿呢?就是告诉人们,不能够什么事情都要去硬拼,而是要学会退让,知道保全自己。更何况每个人都有气盛与气衰的时候,强者与弱者在同一个人身上,在不同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提倡互相合作。在主张刚健有为的同时,提倡谦虚礼让。在“进一步山穷水尽”时,深切理解“退一步天地皆宽”的道理。“为而不争”强调的重点是“不争”,而不是“不为”,“为”强调的是过程,是告诉我们在做事过程中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至于事情发展的结果,不必过于强求,不要过于争夺最后的结果,要懂得不是所有的事情“为”了就一定是水到渠成。人们在“为”的过程中,在“为”的限度上遵守“不争”的原则,“不争”是自然的体现。该“为”的时候就要为,在“为”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的争夺之心,争先之心,争胜之心,是要人们尽力而为,量力而为。


 
上一篇: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保护作用(二)
下一篇: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