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一)
发表时间:2024-01-24     阅读次数:     字体:【

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当代心理治疗中影响较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存在已有很长时间了,但行为治疗与行为咨询的发展历史却远远短于其理论存在的年限。行为治疗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了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或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充分运用从实验和研究所获得的有关“学习”的原则(principle of learning),按照具体的治疗步骤,来治疗患者非功能性或非适应性的心理与行为,有人喜欢用“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这种说法。

一、行为治疗的产生和发展

行为治疗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时期,以五六十年代之交为分界线,前期为行为主义的理论发展时期,后期为行为治疗的发展时期。行为治疗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属于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虽然有几个重要的临床应用尝试,但研究者的目的并不在治疗上,而是对理论的验证上。这一时期,行为主义的两个基本理论先后出现,即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行为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人的行为,不管是正常或病态的行为,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即使是最复杂的行为也是由条件作用形成的。1920年与其同事发表了他们的试验。他们让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和一只白老鼠接近,每当婴儿看到老鼠时,就会伴随不悦的声音,经过条件反射,让婴儿对白老鼠产生惧怕的情感反应。结果此婴儿不但害怕看到白老鼠,甚至连看到类似白老鼠的东西,包括白兔子、白棉花或其他有毛的白色东西的时候也都很害怕。可以说是通过试验制造了人工的“恐怖性神经症”,也证实了恐怖行为(非适应性的精神状态)可以通过学习产生。斯金纳作为操作性条件与中国本王化作用研究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末发现了另一类型的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20世纪50年代开始把他的学说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多种不适应行为的矫正。

斯金纳学派在美国取得迅速进展的同时,沃尔普(Joseph Wolpe)和艾森克(Hans Eysenck)分别在南非和英国沿着巴甫洛夫-华生-赫尔的方向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沃尔普在更早的英国生理学家谢林顿(Sherrington)对“交互抑制”现象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交互抑制原理,并根据这一原理发展出系统脱敏技术,成为当代行为疗法的里程碑。60年代以后,一方面各种行为治疗技术的开发研究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两种理论方向的研究者加强了学术交流。70年代以后,行为治疗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力量——认知行为疗法。该方法重视内在的认知过程在致障碍及行为改变中的作用。班杜拉的研究工作对这一趋势的出现有重要的影响。

行为治疗的基本态度是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或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而且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学习的原则乃是受奖赏的或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容易学习到且能维持;相反,受处罚或获得令人不悦的结果,就较不易学习或维持。行为治疗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①强调以行为为中心。行为治疗不谈论人格、自我、动机这样一些内在的、不能直接观察的变量,而以能够以某种方式进行观察、测量的行为为中心,一切心理或行为障碍都要以“不适应的行为”来描述,不假设这些行为背后还存在什么更根本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治疗或矫正的目标上,行为治疗把行为本身的改变作为目标,不去寻找症状背后的病因。②强调环境因素等外在变量的作用。在行为治疗者看来,人的一切行为(包括不适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导致这种学习的重要力量存在于环境或情境变量之中,如果一个变态行为得以维持,环境中必有维持的条件。行为治疗的主要工作就是分析是哪一些条件导致不适行为的获得或维持,考虑怎样重新安排这些条件来消除不适行为。


 
上一篇: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
下一篇:中国精神分析治疗本土化的应用——认识领悟疗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