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行为治疗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学习,都是关于集体的学习的发生机制和条件的理论。因此,学习的概念是行为治疗的核心。在行为主义者看来,除了遗传和成熟的有限作用外,学习是获得行为和改变行为的主要途径。无论是适应的行为还是不适应的行为,都产生于学习。既然心理治疗是消除和改变不适应行为,获得适应的行为,学习就是实现治疗目标的主要手段。行为治疗技术实际上是一些获得、消除和改变行为的学习程序。下面简要介绍这些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 conditioning)又叫应答 条件作用(respondent conditioning),俄国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用狗做实验,实验前给狗食物(无条件刺激)可引起狗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射),而给予铃声(中性刺激)则无反应。实验中将铃声(条件刺激)与食物结合,导致唾液分泌。持续配对呈现铃声与食物5~6次后,单独给予铃声刺激可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形成)。也就是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最终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了条件反射。
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初级条件反射的形成,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又可以引人一个新的中性刺激,建立刺激条件反射。由于人具有概念和词语能力,可以用概念和词语替代任何具体的刺激物,所以,人能够以词语建立极其复杂的条件反射系统。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把心理学发展成一门“自然科学”,十分强调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现象:其一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这是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一反应关系的获得过程;其二是泛化,这是人或动物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扩展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去的倾向;其三是消退,这是指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不再需要无条件刺激(如食物),仅有条件刺激物(如声音)就可以引起条件反应(狗分泌唾液),但继续给予条件刺激物时,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下降,直至不再出现条件反应,这是消退的产生。
2.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又叫工具性条件作用(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它的关键之处是有机体(动物或人)作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这个事件对有机体可能是积极的,有适应价值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非适应价值的,不管是哪一种,这个事件都会对有机体继后的反应有影响,如果事件具有积极价值的话,有机体会更倾向于作出同样的行为;如果具有消极价值的话,则会抑制该行为。这自然是一种学习,通过这种过程有机体“知道”了行为与后效的关系,并能通过后效来调节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 L. Thorndike)进行的实验是把猫关在迷箱之中,它们可以通过拉绳圈、推动杠杆等动作而逃出来,一开始,猫在里面挤栅门;抓、咬放在里面的东西,把爪子伸出来等,进行了多种2尝试以逃出迷箱。最后偶然发现了打开迷箱的机关(如通过拉绳圈打开了迷箱的门)。以后猫的错误行为会逐渐减少,只有成功的反应保存了下来。动物就这样通过“尝试与错误以及偶尔的成功”,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通过系列研究,桑代克最终提出了著名的效果律,即一种行为过程的发作次数受该行为后果的影响而改变。在操作条件反应形成的过程中,人或动物必须寻找出一个适宜的反应(如猫拉动绳圈),而且在操作条件反应中,这个习得的反应可以带来某种结果(拉动绳圈可以逃出迷箱),在经典的条件反应中,并没有这样的结果出现(如狗唾液的分泌不会导致食物的出现)。
斯金纳研制出一种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仪器,将饥饿的老鼠放在箱子里,让它在箱子中乱跑,当其无意中压下杠杆时,箱子的活门会自动打开并送进食物,老鼠得到食物(奖励)后,便逐渐“懂得”通过压杠杆的行为或操作(R)可获得食物刺激(S)的奖励,从而学会主动地去压杠杆以得到食物,这就形成了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是通过行为结果的奖励来增加行为或反应发生的频率、速度和强度的过程。
3.社会学习原理 社会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人(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习了某种特殊的反应方式。有研究者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会的,这种观点已被心理学的研究证实。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进行了著名的玩偶试验。让一组儿童观察成人对一个充气玩具娃娃进行攻击的情景。结果当将儿童带人实际相似的情景时,他们能很准确地模仿了成人的攻击性行为,人的行为大多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的示范行为的观察与模仿形成的,行为形成有时并不需要强化,只需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以习得。
班杜拉将社会模仿学习分为4个过程:①注意的过程。人们要向某个模型学习,就必须集中注意力,准确地感知对方的行为。注意过程一方面要与模仿的对象有关,如其行为的有效性、特点及行为的价值等;另一方面与观察者本人的特点有关,如其感知的能力,唤醒水平,感知习惯和过去所受过的强化的情况等。②保持的过程。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模仿学习,必须能记得所要模仿的行为。这包括了对象和信息的双重存储,通常要利用言语进行编码。保持的目的是能够重新提取出来并付诸行动。③运动的再现过程。在某些阶段,对所要模仿的行为的语言信息的呈现需要有一个把他们翻译为有效的行为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有:观察者的生理能力,是否其反应包括了不要的反应成分在内,以及在尝试采用新的行为时,是否具有正确的调适能力。④动机建立过程。学习的操作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从事他们学来的行为时,是否具有明显的动机。观察者在下列情况下更愿意采用他们通过模仿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