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中国精神分析治疗本土化的应用——认识领悟疗法(一)
发表时间:2024-01-19     阅读次数:     字体:【

一、概述

精神分析治疗诞生于19世纪末,传播于20世纪初,盛行于20世纪中末期,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它独占心理治疗领域数十年,后来对其理论和治疗方法不断修改和补充。我们知道心理学是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心理治疗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在被治疗者和治疗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它不像一些身体疾病的治疗,只要是把药物用到了体内,就一定产生药物的疗效和反应,比如,父母可以把一个根本不愿意接受打针治疗的儿童患者,强迫的按在腿上请医护人员打针,尽管这样的医疗方式比较不友好,但是,医疗的效果还是很有保证,并且等孩子病情痊愈了或者长大后也会十分理解的。可是心理治疗就不可能有类似的治疗模式,心理治疗的前提就是要双方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因为心理治疗是要触及来访者的内心活动,要探索来访者的隐私,如果来访者对治疗不理解、不合作、不接受、不主动,心理治疗就难以进行下去,更谈不上治疗的效果了。来访者从主观上要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是心理治疗产生效果的基本前提,这样就需要来访者和治疗者之间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就双方对问题进行文化上的理解,除了两者之间的个性特点、教育水平和病的本质原因以外,和来访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信仰、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有密切关系。

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向来访者解释其潜意识中有自罪感,有受惩罚的愿望,这与西方社会基督教中“罪的文化”有关,这与中国人自由接受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社会教化显然是不相融的。而对异性父母的性爱欲未能很好地得到解决是神经症性冲突的根源,在西方国家可以直接向来访者解释,而在中国是有违伦理道德的,很难让来访者接受和理解。诸如此类问题,我们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结合我国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具体情况,加以改造,这样才能发挥其作用。我国学者钟友斌早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和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创建了中国式的精神分析治疗——认识领悟疗法,也有同行称其为“钟氏领悟疗法”。

钟氏领悟疗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对经典精神分析和当代西方心理治疗的机制重新认识,其对心理治疗的基本看法是:

1.在精神分析的治疗体系里,起治疗作用的机制是所谓的“领悟”。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神经症患者当前心理症状的根源在于他(她)的早年生活体验。幼年的某些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或创伤性体验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形成症结,由于这些症结及其活动的无意识性,他们和当时的外显行为失去了可见的联系,通过自由联想和释梦,可以找到这些无意识症结,并使之与当前症状的内在联系暴露出来,让患者在意志水平上抓住这层联系,从而知道了自己病从何来及症状的真意。此即领悟。有了领悟,症状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 得以消失。

2.患者领悟到了什么?无论是经典的精神分析还是当代心理动力学治疗,都坚持认为,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挖掘出来的患者的无意识冲突和当前症状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分析治疗解除了压抑:揭穿了防御机制的伪装,填补了这段早期记忆的空白。患者一旦明白了症状的真正意义,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症状也就因失去存在的意义而消失。这是由无意识到意识,由不知道到知道的心理状态,便是精神分析所说的领悟,精神分析领悟的内容多与幼年的性经历有关。对此,钟友斌表示怀疑,他相当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下面的看法:这种联系很可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联系,而是治疗师创造出来的联系,至少在一部分患者中,这种联系是人为的,也就是说,患者所领悟的很可能是虚假的东西。认识领悟疗法不是把重点放在回忆、挖掘幼年症结或初期焦虑的具体事件上,而是和患者一起讨论分析症状的幼稚性。领悟的关键在于相信既然虚假的领悟同样也能导致病情的改善,那么,由此推出的逻辑结论是:领悟的内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事人能够相信它。钟友斌认为:心理分析治疗中,医生对患者所进行的旷日持久的解释、修通工作,其主要价值就在于最终使当事人坚信不疑地接受医生的解释,相信自己的症状就是由什么而来的。而当事人对医生的移情、信任,都对他接受、相信这个解释起了促进作用。


 
上一篇:中国精神分析治疗本土化的应用——认识领悟疗法(二)
下一篇:精神分析治疗学理上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