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六)
发表时间:2024-01-06     阅读次数:     字体:【

2.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Immature defense mechanism)

(1)内射作用(introjections):与外射相反的心理现象是内射,即把外界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内心里,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称之为“内射”。实际上人们的思维、情感及行为,往往是吸收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表现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在早期的人格发展过程中,儿童会吸收学习别人特别是父母的言行和思

维,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人格。例如,有个孩子在家里墙上乱涂乱画,被父亲进行了严厉批评后,他就不敢画了,这种事情重复几次后,即使父亲不在,在他脑子里也会有一个判断,告诉他这是不可以做的事,于是就停止不做了。这就是爸爸得到的观念内射到孩子的性格里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内射现象是婴儿早期心理机制的特点,是人格未成熟时所表现的心理活动,故内射作用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

(2)退行作用(regression);一个人的人格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达到成熟,这种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应付事件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比较成熟。例如,婴儿有了小便的冲动,就会随地小便,而成年人则需要考虑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小孩遇到一些不如意的小事就会痛哭流涕;而成人则要学会

懂得“忍气吞声”,或“强抑悲痛”,甚至“强装笑脸”等,成人需要考虑什么是社会可接受的行为式,也要考虑怎样的反应才有效且合适,这种改变是成长的必需过程。可有时候,当人们遇到挫折时,会自觉不自觉的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恢复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现象称之为“退行”现象。常发生在儿童时期,所以是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之一。退行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看到,比如夫妻恩爱,相互撒撒娇,寻求彼此的安慰。父亲与孩子捉迷藏,像孩子似的趴在地上玩。这种短时间一时性的退行,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极其需要的。可是,假如一个人在生活或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常常发生“退行”,使用一些较原始或幼稚的方法来应对困

难,或利用自己的退行来获得他人的同情或照顾,用以回避面对的现实和痛苦,这时候的退行属于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例如,一个人在小时候遇到困难时,常发生头疼,肚子痛或手脚麻木等现象,而且一头痛或肚子痛,就会得到父母的特别关照,就可以不上学或者得到某种食物或玩具等。结果长大以后,当

遇到不能应付的困难时,就容易发生退行现象,采用同样或类似的处理方式来处理。这种退行作用的防御机制在癔症或疑病症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

(3)幻想作用(fantasy):是指一个人遇到现实的困难时,因无法处理这些问题,就利用幻想方法,使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出来,而进入一个幻想的境界,凭其情感和希望,任意想象如何处理其心理上的困难,以得到内心的满足。一个在现实里备受欺凌的女孩子,可以想象她自己有一天碰到一位英俊的王子,这位王子拯救她脱离苦境……,这是西方童话“灰姑娘”的幻想。如果一个男孩觉得处处受到大人限制和委屈时,往往会沉浸在“孙悟空式”的白日梦里,认为自己有七十二变的能力,谁也管不了。对能力弱小的孩子来说,以幻想方式处理其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一个成年人,仍然采用这种方式应付实际问题,就是毛病了。特别是当他对现实与幻想分不清楚,把两者混在一起时,就很显然是病态了。

3.“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mechanism)这类防御机制是儿童“自我”功能的进一步成熟,个体能够分辨出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现实的要求与规范以后,因需处理内心挣扎而呈现出来的心理机制,包括:潜抑作用、隔离作用和反向作用等。因这类防御机制常被神经症患者使用,所以叫做神经症性的防御机制。

(1)潜抑作用(repression):是指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作用,是各种心理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我们的精神能把一些人们所不能忍受或能引起内心挣扎的念头、感情或冲动,在还未为我们觉察之前,便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使我们自己不至

于知道,以保持心境的安宁。这些存放在潜意识中的念头、情感或冲动,虽不为人知,却可能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往往使我们做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事情来。换句话说所渭潜抑作用是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知不觉当中有目的地忘却,以免心情不愉快。例如,一位患者很仔细地向医师诉说他小时候的事情。从4、5岁还没上幼儿园开始,到他如何进小学、念中学……结婚、成家等,叙述的非常详细,尽管他每次与医生谈话时,总努力试着把过去的生活史详细地告诉医生,但直到几个月之后,才说出自从小时候他父母分居以后,他一直与母亲同床而眠,到15岁才分开。当医师问他,为何把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直保留着没告诉医师时,他却惊讶地说:“哦!我没告诉你吗?我以为我已经讲过了……”,“也许我认为没什么特别的,所以没告诉你……”。从表面上看来,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患者是故意隐瞒不讲,也许有人会觉得他就是忘了,没有任何理由。不过,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他并非忘了,也非故意隐瞒,而是因为他对这件事情特别敏感,认为自己的毛病是缺乏男子气,而其成因是由于与母亲同床而睡的缘故,心里觉得羞愧、难过,所以,应用心理防御机制,把有关这件事的记忆,特别是连带而来的不愉快的感觉一起潜抑到“意识”之下去,所以他会忘了,想不起来。

(2)隔离作用(isolation):是把整个事件的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反的感觉部分。年轻的女学生往往喜欢说上“1号”而不直接说上厕所;说“倒霉了”,而不说月经来了。究其原因,不外是因为“1号”较厕所文雅,而说“倒霉了”比月经好听得多。因为听到厕所这个字眼,难免联想到污秽满地,臭气冲天,心理自然而然地起了一阵厌恶之感;提到月经,则会联想到血迹斑斑,是女性的私事,不应告诉别人等。用“1号”及“倒霉了”等代术语来代替表达,虽然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什么,却不会引起污秽肮脏的“感觉”,所以说起来和听起来都觉得舒服多了。常见的例子还有,说“我爱你”时,用“Iloveyou”。

(3)转移作用(displacement):是指我们有时候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如危险、不合社会习惯)等无法向对象直接表现时,会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举例来说,作丈夫的,在办公室里受了上级的指责,一肚子的气不敢发作(对自己将来不利),只好忍气吞声。但是一回到家里,因为气还没消,就可能会对妻子粗声粗气,甚至发火,而作为妻子的却莫名其妙,一肚子的火没处发,刚好小儿子在旁边,便顺手给儿子一巴掌;儿子无故地挨了一巴掌,满腔愤怒,真想回敬一下,但孩子当然不能打妈妈,回头—看,小花狗正在摇尾巴,走过去,抬起脚来,就给了小花狗一脚……所以,本来是丈夫对上级的气,转来转去,最后发到小狗身上。尽管怒气没有发到本来的对象身上,但因为转移到别人身上,出了气的关系,心情也就舒畅了不少。这种因为某一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是不为自己或社会所接受的,所以把它转移到另一个比较可以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精神上的负担,称为转移作用。这种作用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也常常出现,患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他小时候对重要人物,特别是自己的父母所表现的关系,转移到医师身上,形成患者与医师的“普通关系”以外的另一种关系,称之为移情关系(transference),也叫转移关系,是转移作用的一种。

(4)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又称为“反感形成”或“矫枉过正”现象。它是指个人有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暴露除了压抑之外,在行为上采取与欲望相反的方向来表示。人们许多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常常是自己和社会所不能容忍和接受的,常被压抑而潜伏到潜意识中去,不为人们所觉察。这

些欲望及冲动虽然被抑制下去,可是却未被改变或消灭,仍然具有极大的冲力,等待时机而得以表现。所以,有时候人们为了避免这些冲动的暴发,不得不特别加强防御。例如,一位2岁多的女孩,很喜欢吮大拇指,每当被妈妈发现的时候,妈妈就会责骂她,甚至打她的屁股。所以,这位小姑娘很快就知道吮手指是不被妈妈接受的,如果被发现会接受惩罚。常见反向作用的例子还有“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这种反向作用表现的是内心有一种欲望和冲动,因为要表现出来的话,会引起不良后果或受到处罚,所以要拼命控制。结果不但不敢表现出来,反而从相反的方向表现出来者,在心理学上叫

“反向作用”。有时候以相反的情感表现,以便掩饰原有的情感,故也成为“反感形成”。但要注意的是,反向作用指的是本人不知不觉中使用的一种防御机制,自己一无所知,这和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表现的城府和圆滑是有区别的。

(5)抵消作用(undoing):是指以象征性的事物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补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比如过年时,我国的习俗最不好的事情是打破了碗,这时候我们会用“岁岁平安”取“碎”的同音“岁”来象征岁岁都平安。使用抵消作用的现象临床上常可以看到,例如:有一个患者,一次不慎说错了话,出了批漏,以后他每说一句话,就要倒吸一口气,表示已把刚才说的话收回来了,不算数;或者用手捂住嘴,表示我没有说,这样心理会觉得舒服多了。

(6)补偿作用(compensation);是指一个人因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感到不适时,试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这种缺陷,以减轻其不适的感觉。这种引起心理不适感的缺陷,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仅仅是想象的。比如有些人身体不好,运动场上不能逞威,损及其自尊心,就拼命用功,在考场上逞威。有的人功课不好,就在社交场面出风头。这种补偿作用就是古语所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7)合理化作用( rationalizatic):是指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可以用多种方法和理由进行解释时,个体为了自己心理上的需要,从一群理由中选择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进行强调,而忽略其他理由,以免引起心理痛苦。中国古代有一个笑话就是讲这种作用的,说的是一个吝啬的主人带着仆人外出,途中经过一所小店,主仆二人进去各吃了一碗面当作晚餐。作仆人的心里想应该由主人付钱,就没有自己付。作主人的碍于面子,勉强替仆人付了钱,内心却很不情愿。出来后,天色已晚,仆人点上灯笼,像白天一样,跟随在主人后面,慢慢向前赶路。主人因为刚才的事心里还在生气,便借题发挥,转身对仆人说:“你打着灯笼却走在我后面,我怎么看得见路?”仆人一听,提起灯笼快走了几步,赶到主人前头照路。哪知气喘未定,却听主人大吼一声说:“你好大的胆子,居然走到我前头,让我变成你的跟班了!”仆人一听,走在前头也不行,急忙后退一步,与主人走在一起,心想这下可行了吧?谁知主人火更大,停下来说:“好了,造反了,你这样子与我并肩而行,难道我们是平等的吗?”仆人无可奈何,只好低声抗辩:“老爷,我走前也不是,后也不是,并排也不是,请问老爷,您到底要我走在哪里呢?”老爷两眼一翻说:“把刚才那顿饭钱还给我,你爱走哪里,走哪里。”寓言故事中,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也是很好的例子。不少精神科的患者使用合理化作用,来处理其心理问题,特别是强迫症和妄想 症患者。


 
上一篇: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七)
下一篇: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