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五)
发表时间:2024-01-05     阅读次数:     字体:【

(五)心理防御机制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受到挫折或困难时,有许多方式来应付与适应。比如,采取行动直接去处理问题,小心地暂时躲避,或退行改用较幼稚方式去应付等等。人们常用一些心理上的措施或机制,把个体与现实的关系稍微修正一下,使个体容易接受心理挫折或应激,不至于引起情绪上的过分痛苦与不安的自我保护方法,此被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一般来说,这种心理的自卫方法,几乎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并不算是毛病,也不是消极的现象,毕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困难,不可能一一都直接去处理应付,有时需要依赖心理上的机制与措施来适应,这是一种

正常且健康的心理现象。每个人所使用的防御机制的方式及情况,有时则变成病态,需随情况而判断。有些防御机制,在某些情况下适当地使用是正常的,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使用,或过分使用却是病态的。例如夫妻之间做错了一件什么事,而给对方带来不愉快时,丈夫说几句幽默的话,或者妻子撒撒娇,适当地“退行”(regression),不但可以把不愉快的事情或误解化解掉,而且彼此之间通过幽默、撒娇活动,反而可以增加双方之间的感情。但是,如果在工作岗位上做错了事情,而退行的像孩子一样向领导取笑或撒娇以掩饰自己的错误,则是一般社会所不能接受的病态了。

在精神分析的萌芽阶段,弗洛伊德就使用“潜抑作用”(repression)这个词来说明一个观念,即一个人所采用的心理机制(psychological mechanism),是用来面对与处理自己无法承受的挫折或打击,把它抑制并移放到潜意识的精神层次,以免痛苦。因为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进行的,不知不觉地发生的,就称呼是潜抑作用,以别于意识状况下,特意去压抑的“抑制作用”(suppression)。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很多,依个体的心理发育过程而使用不同程度的成熟性分类如下:

1.“自恋”型心理防御机制(narcissistic defense mechanism)包括“否定”、“歪曲”“外射”等心理防御机制,属于一个人在婴儿最早期使用的心理机制。因为婴儿的自我界限(ego boundary)尚未形成,自己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尚不清楚,常可以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reality),来保护自己。因早期的婴儿心理状态是属于自恋的(narcissistic),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还不会关心他人,所以这些心理机制也就称之为“自恋”型心理防御机制。由于这种防御机制常被严重的精神患者使用,故此类机制亦称之为“精神病性”心理自卫机制(psychotic defensive mechanism),以别之于“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

(1)否定作用(denial):所谓否定作用,乃是最原始而简单的心理机制,就是把已经发生而令人不愉快或痛苦的事情完全否认,或彻底“忘掉”,就当它根本没有发生,以躲避心理上的痛苦。现实的例子是,年幼的孩子不小心把花瓶或杯子打破时,因发觉闯了大祸而害怕,马上会用自己的双手把眼睛蒙起来,不敢看已经被打破的东西。这种情形就跟沙漠里的鸵鸟一样,被敌人追赶而跑不掉时,就把头埋在沙里。因为危险在眼前,情绪上负担不了,所以把眼睛盖起来,抹杀已经发生的事实,当作没有这回事一样,以免除心理上的负担和痛苦,也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眼不见为净”,这就是否定作用的表现。

在临床上,有时候可以看到人们完全拒绝相信已发生的悲剧的显著例子。例如,一位妇女,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后来结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视女儿为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宝贝与骨肉。可不幸的是,女儿有一天因车祸而死亡,当有人来家里告诉她这一消息时,她拒绝接受这个事实,也不去认尸,认为是弄错了人,她的女儿没有死,等一会儿下课就会回来的。下午她照常准备晚饭,烧好女儿最喜欢吃的菜,摆好女儿的碗筷,等待女儿回来吃饭。到了晚上,仍照往日习惯,为女儿铺好床,好让女儿一回来就可就寝。她不准她的丈夫或任何人提起她女儿已死的事,也拒绝去办丧事,坚持女儿还健在,一切都很好。很显然,这位患者精神崩溃,把女儿已去世这件事完全加以“否定”,通过“否定作用”来避免这件不幸的事所带给她的打击和痛苦。

在日常生活里,人们有时候会有意地去否认许多事实。比如说,有人问某一年轻姑娘:“你有没有男朋友呀?”该姑娘会不好意思,脸红地否定:“我才没有男朋友呢!”其实她最近已经交了一位男朋友,而且都快订婚了,只是不好意思说有男朋友了,这种自己也意识到自己在否定的现象,并不是在潜意识之下进行的否定,所以不算是心理防御机制所指的“否定作用”。真正的否定作用是在潜意识情况之下进行的。本人不但否定了事实,而且真的相信没有这个事实,有时会达到妄想的状态,这就是“精神病”的现象。

(2)歪曲作用(distortion):是指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也是无视外界事实,属于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机制,与否定作用有异曲同工的性质。因歪曲作用所呈现的精神现象,以妄想为最常见。如相信有人迫害他,配偶对他不贞等,夸大性地相信自己是神,是皇帝等。

(3)外射作用( projection):是指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外界的事实如何。一般日常生活中常发生外射的现象,即我们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觉得因为我们是这样想的,所以认为别人也会这样想。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也多情”,就是属于这种情况的例子。在心理测验的方法中,有一种投射性检查,即给受测验人看一些图样或者照片,然后请他凭自己的感觉来说看到什么东西,或说明有什么想法。虽然同样是一张毫无特别意义的图案,有些人会说,看来是两个人在打架,而另外的人却说看来是很好吃的牛排,即随着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同而反射出的结果不同。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每个人内心的隐秘思维。同样,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有时也应用这种原理,让患者去自由联想,来解释自己做的梦或白日梦,通过联想或解释的过程,能把自己内心的欲望、情感或冲动都外射出来,以便于做分析性的心理治疗。

有位女患者一直担心自己会遭到男人的凌辱而找医师。她说报纸上常报道有暴力事件的发生,强调男人是如何的可怕。她说当她在马路上行走时,身上常带着一把小刀,作为自卫之用,以防万一;在家里,一直担心邻居的男人会偷看她,所以把窗户都关得牢牢的。不但白天战战兢兢,唯恐别人非礼,就连晚上人睡后也常做噩梦,梦见有恶汉闯人房间。这位女人的经验并不表示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是那么的可怕,而只是说明她脑子里所想象的男人都是可怕的。她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投射到外


 
上一篇: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六)
下一篇: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