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合理情绪疗法
发表时间:2023-11-10     阅读次数:     字体:【

是 20 世纪 50年代由 Ellis 在美国创立的,是认知心理治疗的一种,由于该疗法也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的创始人,也是行为疗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的先驱。Ellis早期从事过有关性爱、家庭、婚姻方面的研究。1947-1953年又转向了心理分析的训练和实践,之后艾利斯对精神分析越来越不满,因此他试图找方法改变来访者的哲学观并发展了自我挫败行为辩论的方法,逐步发明和完善了合理情绪疗法。1955-1962年开始发表有关文章,总结自己的观点和方法,Ellis在写作上十分多产,撰写了700多篇文章和50本书,其中特别有影响的是《治疗中的情绪和理性》(1962),这本书展示了合理情绪治疗的理论和实践。至此,合理情绪疗法作为正式治疗方法之一诞生了。Ellis的精力主要用在个体和群体的合理情绪疗法实践上,同时他还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训练纽约合理情绪治疗学院中的治疗师身上,Ellis还创立了《合理情绪行为和认知行为治疗杂志》。

虽然合理情绪疗法是在对成人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但它同样适用于儿童青少年。目前该疗法在美国及西欧各国应用非常普遍,研究数量和内容不断增加,并有相应的专业杂志发行,表明该疗法已引起了临床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一节基本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是ABC理论,但该理论主要来源于Ellis对人的基本看法。

Ellis对人类本质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人生来就有一种既理性又不理性的潜在性质。这表现在既有自制力、自我完善、幸福感、思维和表达能力,又有冲动、自我毁灭、回避思考、重复错误、迷信、不满现状和逃避自我实现。既有团结他人、创新的倾向,又有自私和守旧的意念。当人们以理性的信念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就会成为一个愉快的、富有竞争力及行为有效的人。②情绪是伴随着人的思维而产生的,没有不伴随思维的情绪,也没有无情绪的思维,因为情绪总是由某个具体的情境或事件通过知觉激发出来的,情绪或心理方面的困扰是因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③人既具有生物学本性又具有社会学的特点,倾向于存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非理性的不合理思维。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具有非理性的思维和信念。④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不合理的思维借助于语言或内化语言而逐渐形成,最后导致难以解脱的负性情绪。⑤持续的不良情绪往往是由于那些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正如Ellis所说的“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我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⑥Ellis认为,人并非完全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也不是一切都受本能驱使的动物。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从童年开始形成的价值系统、信仰及其他观点都可以改变。他认为,童年的经历使他发明了合理情绪疗法。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

EHis认为,人的思维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人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个体按照理性思维去行动时,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性及行为是有成效的。但当个体按照不合理的、非理性的思维去行动时,就会产生心理或情感上的困难。控制和矫正了非理性的思维就会使不良的情绪消失。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各类心理行为障碍可定义为“人的非理性的思维和行为”。这种非理性的思维和行为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自然性质,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这种性质。这种非理性的思维和行为之所以成为根源,是由于在个体与他人所生活的社会里,其信仰和非理性的思维可从别人那里学到,并可通过暗示、自我暗示和自我重复不断地强化这种非理性的思维,以至于出现情绪或心理困扰,最后形成各种形式的功能障碍。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直接引起,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这一理论就叫做ABC理论。A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个体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的信念(beliefs);C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因为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Ellis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他认为当人们陷人情绪障碍之中时,是他们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取向的。不过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合理情绪治疗并非一般性地反对人们具有负性的情绪。比如一件事失败了,感到懊恼,有受挫感是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抑郁不堪,一蹶不振则是所谓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了。

例如两位平素学习成绩不错的高中生同时参加高考,结果考试成绩不太理想。A考生对此事件是这样想的:“高考对人的一生的确很重要,这次考试成绩不好,可能是多因素造成的,如①平素学习还不够努力;②学习方法不对头,有偏科现象;③过分关注这次考试,考前及考试时过度紧张,以至影响了考场上的正常发挥;④平素不重视身体锻炼,考试时的精神状态不好等。”经总结分析,认识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并认为一次失败不要紧,只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怕失败,克服弱点,发挥长处,最终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A考生以较为平静的心态接受了这次考试的失败,并对今后的学习计划和方法作出了进一步的打算,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了高考复习班的学习。而B考生则不这样认为,他对该事件有不同的想法:“高考成绩对我来说极为重要,同在一个班级学习,别的同学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成绩平平,以失败而告终,说明我的能力是不行的,再努力也徒劳无功,我不如任何人,别人都比我强。”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B考生变得灰心丧气,抑郁寡欢,一蹶不振,整日不出门,不愿见人,

最后出现心理行为障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与其对事物的评价和认识有关。A个体可能持有对自己要宽容的信念;而B个体则不同,可能持有“任何时候我都要超过别人,别人绝对不能比我强,做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样的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前者属于合理的或理性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或非理性信念。理性信念会引起个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信念则可导致个体不适当的或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个体坚持某些非理性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终将导致不同类型的心理行为障碍。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自责”和“责备他人”是多数情绪困扰的核心。因此,对各类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首先是先停止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责备。如果一个人能谅解他人,宽容和容纳自己,即使自己有挫折、失败、失误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不会产生负性情绪和焦虑状态。需要强调的是,合理情绪疗法并非一般性地反对人们具有的负性情绪,而是提倡对事件的评价与反应应该适当,不能绝对化。如对待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失败,感到烦恼、受挫感、且持续时间不长,是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抑郁寡欢、消极悲观、自认为不如任何人的情绪反应是不适当的。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非理性信念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运用内化的语言进行的。不断运用内化的语言重复不合理的信念,是心理行为障碍患者的共同特征。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即使自己是完美的,或者自己的行为是令人愉快、富有成效和称心如意的,也不一定要别人容纳或被他人所爱。治疗者应把这种观点告诉患者并为患者所接受,使患者不会因别人不容纳自己而感到不安。关于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Wessler等经研究总结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绝对化要求

绝对化要求(demandingness)是指人们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抱有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词汇连在一起。如:“我必须成功,不许失败”“我必须事事都比别人强”“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我应该受到尊重”“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怀有这种信念的个体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社会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物都是在矛盾中运行的,在社会中生存的任何个体,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冲突和失败;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某件事物的发生、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冲突时,他们就会感到难以容忍和接受,并陷入极度的情绪困扰之中。合理情绪疗法就是帮助这些个体改变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认识其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现实性,帮助他们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去对待自己及周围的人和事物,以减少或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

(二)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的表现。Ellis认为,过分概括化是不合理逻辑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断该书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个体对自身的不合理评价,如当其面对失败或挫折时,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废物”“蠢货”等。以自己做的某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的价值,结果极易导致消极、自责、自卑、自弃的心理产生及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另一方面是个体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如别人稍有失误就认为其“一无是处”或认为别人“很坏”“居心不良”等,这就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和愤怒的情绪。据Ellis的观点,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无异于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是不能以他是否聪明、是否取得了成就和业绩等来评价,他指出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因此,他主张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这正是合理情绪疗法所强调的要点之一。因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所以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社会的普通一员。

(三)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awflizing)是指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想法。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个体陷人极度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如自责、自罪、消极、抑郁、悲观、绝望、焦虑及耻辱等。当一个人陷人糟糕至极的体验之中时,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了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Ellis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坏的情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当个体沿着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想下去时,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就会将自己引向极端的负性情绪之中。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情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点。“RET认为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必须努力去接受现实,尽可能去改变这种状况。如果一旦发生了不幸的事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存去”。

以上是Wessler等提出的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Ellis通过个人的临床经验,1967年对经常造成人们痛苦的非理性信念进行了总结,将人们经常出现的非理性信念分为以下10种:①受到几乎所有的、对我而言有重要意义的人喜爱和认可,这是必要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将糟糕透顶,我不能忍受,我真没有用!②我必须是一个全能的、独当一面的人,在所有重要的方面都必须获得成功,那样才有价值。③这个世界必须是公正的,人们必须公正而周全的做事,否则他就是一个邪恶的家伙,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和惩罚。④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必须和自己期待的一样,如果事态的发展并不像我预期的那样,那将是糟糕透顶。⑤人的不幸绝对是外界造成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忧愁和不安,因为这些情绪是由于外部事件决定的。⑥一个人过去的历史对现在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而且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事;一件事过去曾影响过自己,所以现在也必然影响自己的行为。の自己是无能的,必颁找一个比自己强的靠山才能生活。自己是不能把握感情的,必须有他人来安慰自己,否则我的生活很难过好。③如果我关心某人,他人遇到的不安和动荡也必然引起自己的不安。⑨与自己接触的人必须都喜欢自己,赞成自己,如果不是这样,就是非常糟糕的。⑩生活中有大量的事对自己不利,必须终日花大量的时间去考虑对策。Ellis的不合理信念可归纳为对自己、对他人、对外界环境及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的偏差。


 
上一篇:家庭暴力干预
下一篇:老年期精神障碍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