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道家认知疗法
发表时间:2023-09-04     阅读次数:     字体:【

道家认知疗法

一、道家认知疗法的发展

通过学习心理治疗学我们会发现,我们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几乎都来源于西方,而心理

治疗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它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运作方式都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每一种心理治疗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所以也适用于特定的社会人群。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文化差异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人习惯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接受方式与西方人也不尽相同。原封不动地将西方的心理治疗搬到中国是不适宜的,心理治疗应该本土化。

儒、道两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儒家文化以北方华夏文化为根基,倾向人文主义;而道家文化以南方荆楚文化为依托,追求自然主义。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向往建功立业,表现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阳刚之雄;而道家讲究顺应天道,回归自然,揭示生命奥秘,发展个性自由,超然物外,清静无为,具有阴柔之美。毫无疑问,儒家的这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塑造功不可没。但是,无论是社会发展的道路或是漫长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曲折和坎坷。此时,道家的处世养生之道便可以抚慰心理创伤、解脱精神痛苦、康复心身、蓄精养锐。这儒、道两家,正好比一阳一阴、一刚一柔,对立互补、相辅相成。

道家倡导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道家的许多思想,对于神经症及精神应激性障碍是一剂对症良药。道家认知疗法是由张亚林、杨德森创立的。根据心理治疗的要求和我国的人文特点,结合多年的心理治疗的临床体会,张亚林、杨德森对道家思想特别是其养生处世之道,进行了一番正本清源的研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道家

认知疗法。经过全国范围内的多中心实践、总结、辩论、再实践、再总结,道家认知疗法已经规范成形,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国道家的认知疗法操作步骤

道家认知疗法(Taoist cognitive therapy)分5个基本步骤,按每一步骤关键词(英文)的首

写字母,此治疗程序可简称ABCDE技术。 184第二篇临床心理治疗方法

(一)现实的精神刺激因素(actual stress factors)

目标:帮助患者找出现实中的精神刺激因素,并进行定向、定性和定量。

内容和方法:研究表明,不良刺激不仅可以影响心态,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疾病。因此,找出主要的精神刺激因素,在缓解和治愈应激性疾病中有首要的作用。但是,并非每个患者都能清楚地知道他们患病的精神因素,或者不愿意承认这些精神刺激与他们的病状有何关系。所以,治疗者要对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消除患者

的顾虑,使其认真地回忆并如实地报告。并使用生活事件量表评估患者的应激源。通过评估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患者精神刺激的来源、性质及其严重程度,以便在治疗时采取相应对策。

在完成该步骤的同时,辅以一般性社会支持。

(二)调查价值系统(belief system)

目标:帮助患者完成价值系统序列表。

内容和方法: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在应激过程中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当某件事情发生时,不同个体会根据其自身的内部需要,分辨其性质,并作出大利、小利、大害、小害或无利害的评估,然后产生大喜、小喜、大悲、小悲或无动于衷的情感反应和相应的行为。由此可见,个体的内部需要是决定情绪和行为的关键。内部需要一旦改变,情绪和行为自然也会随之改变。个体根据自己的内部需要形成了对各种事物的不同评价。最需要的是最有价值的,最不需要的是最无价值的,这就是个体的价值观。人生在世,通常都有许多需要,如温饱、健康、爱情、金钱、名誉、地位、安全、自由等。何者为第一需要,何者次之,何者再次者,依次排列,便构成一个人的价值系统。价值系统决定了患者对事物的态度,并制约着患者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理清患者的价值系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患者产生应激的主观原因,并能在运用道家思想帮助其重建认知时有的放矢。

(三)分析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conflict and coping styles)

、目标:分析确定患者的心理冲突并了解患者的应对方式。

内容和方法:通过价值系统的调查,可以比较清楚地发现个体需要什么;通过应激源的调查,则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客观环境给他提供了什么。两者之间的不一致,就是心理冲突之所在。需要是维持和发展个体生命及种族延续的必需条件,需要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需要形成了动机,但是客观现实并不总是能满足个体的需要。此时个体便面临着一种选择,或是压抑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或是改变现实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压抑需求与改变现实同样困难、势均力敌,心理冲突便形成了,这属于性质相反而强度相近的心理冲突。如果若干个需要不可同时满足,它们性质相同,强度相近,使人难以取舍,也会形成心理冲突。还有,即使需要可以满足,如果个体觉得满足需要的方式有悖于社会规范和道德良知,而且两种力量旗鼓相当,个体犹豫不决时,也会产生心理冲突。

人的一生始终处于不断的选择之中,因而人常常感到焦虑和痛苦。人在成长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式,试图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以减轻焦虑和痛苦。这些方式就称为应对方式,如倾诉、发泄、压抑、物质滥用、超脱和消遣娱乐等。不同的应对方式有不同的应对效果,不合理的应对方式是不利于心身健康的。

经过心理冲突的分析,明确了冲突双方的性质和强度。然后根据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强化一方、削弱另一方,以减轻或化解冲突。通过了解个体的应对方式,可针对其不当或不足之处予以调整和强化。第19章其他心理治疗方法 185

(四)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与实践(doctrine direction)

目标:让患者熟记32字保健诀,并理解吸收。

内容和方法:此步骤是道家认知疗法的核心和关键。首先向患者简单介绍老庄哲学的来龙去脉,亦可说明,老庄的道家人生哲学与孔孟的儒家人生哲学是人生不同侧面的反映,前者适合于身处逆境者,后者更宜于一帆风顺者,二者互补,构成完整的人生。然后逐字逐句讲解道家认知疗法的四条原则,即32字保健诀。

1.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此句源于《老子》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利而不害,意思是说只做利己、利人、利天下之事,不为害己、害人、害社会之举;为而不争是指做事要尽力而为,且不争名争利,不妒贤嫉能。前句属起码要求,应从现时做起,后句为崇高境界,需长期修养。

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老子》十九章、四十四章、四十六章,及《庄子·逍遥游》中反复强调了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思想。人要生存、要发展,总是有欲望的,但老庄认为欲壑难填,要减少私心。知足,是指不要贪得无厌;知止,是指做事要有分寸,要留有余地。点到为止,见好就收。只有知足,才会常乐;只有知止,才能规避危险。

3.知和处下,以柔胜刚知和处下,是由《老子》四十一章中“上德若谷”的思想演化而来。老子)六十八章又写道善用人者为之下。和谐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谦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和处下能减少人际冲突,维持安定团结。以柔胜刚的思想则出于《老子》三十六章、四十三章和七十八章。老子以水为例,天下柔弱莫过于水,随圆而圆,随方而方,但大家都知道滴水穿石和水容万物的道理。

4.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此句是老庄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老子崇尚“静”,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为”是与“妄为”的对抗,实际上是无为而无所不为。顺其自然,就是说不要勉强去干那些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要强迫蛮干,不要倒行逆施,不要急于求成。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否则,就是揠苗助长,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

总之,要让患者领悟道家思想的真谛。它不是一种纯粹消极的保守思想,不是要人去听天由命。它的最高境界是清晰地认识自然规律,主动地顺应自然规律,外柔内刚,后发制人,不言自明,不战自胜。

这一步骤的内容较多,可以通过个别交谈的形式,也可进行集体宣讲。要求患者透彻理解32字保健诀,并列出自己原有的价值系统和应付方式与之对照,找出自己原来价值系统和应付方式中的不当或不适之处。按照32字保健诀,制定矫正计划。布置家庭作业,反复练习运用新的价值系统和应付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并逐日记录心得体会。

(五)评估(evaluation)与强化疗效

目标:评估治疗效果,总结实践经验,强化和巩固疗效。

内容和方法:道家认知疗法是一种治疗手段,其近期目标是消除症状、治愈疾病,其远期目标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可以通过患者自我感受的陈述、症状量表的评估、生化指标的测定综合评估。在评估疗效的过程中,对已有的进步给予明确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要了解原有的不适观念是否完全改变,32字保健诀是否字字落实。仍然布置家庭作业,日记可改为周记。每次复诊,不仅要评估疗效,更要强化道家认知观点,同时制订进一步治疗目标。

道家认知疗法的疗程约为8周,每周可安排1~2次,每次60~90分钟。


 
上一篇:性偏离概述
下一篇:生物反馈技术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