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精神分裂症概述
发表时间:2023-06-19     阅读次数:     字体:【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具有特征性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一、流行病学

Goldner等(2002)综述了1980年1月至2000年12月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资料,表明18岁以上人群一年的患病率为0.34%,终身患病率为0.55%,不同研究间的结果差异达到2~5倍。我国20世纪70年代不同地区大样本普查资料,患病率在1.56%。~4.60%。1982年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协作调查,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筛查工具和标准化的检查方法,统一的调查程序和时点。从230万人口为框架抽样,每个地区城乡各500户,共12000户。精神分裂症的总患病率为5.6%(包括已愈及现患),时点患病率为4.75%。城市时点患病率6.06%明显高于农村3.42%,城乡有明显差别,是各类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

二、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 精神分裂症家系调查证明,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高于一般居民。国内4省8县精神分裂症遗传流行病学调查(1990)15岁以上人口本病的患病率为4.05%,先证者 家系(184例)中患病率为7.47%比群体患病率高20倍。

对精神分裂症孪生子的研究报告提示,单卵孪生的同病率比双卵孪生一般高4~6倍。

为了排除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是由于家庭成员异常精神行为的影响,Rosenthal(1986)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自幼寄养出去,与精神健康父母的寄养出去的子女做对照。父母的一方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39个寄养儿中,13人为精神分裂症、边缘状态或分裂性人格;47个健康父母的寄养儿中,7人为边缘精神分裂症或病态人格,结果有显著差别。

孪生子和寄养子资料显示,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

2.心理因素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部分患者病前性格具有以下特征:主动性差、依赖性强、胆小、犹豫、孤僻、敏感、内倾、害羞、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想等。有的作者称之为分裂性人格。国外有的学者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前有50%~60%具有分裂性人格,同时病人亲族中可发现类似的个性特征。

3.社会环境因素 国内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协作调查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经济水平低的人群为10.16%,不在业的人群中为7.50~25.41,明显高于经济水平高的人群4.75‰和在业人群2.90‰~6.87%,差别有显著性。国外本病患病率调查的地区分布特点也证实,精神分裂症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低的人群。

4.躯体生物学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神经免疫学的进展,发现慢病毒或潜伏性神经病毒可引起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可导致痴呆,引起部分学者对本病病毒感染学说的兴趣。研究发现母孕期的病毒感染,其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症明显高于对照组。母孕期及围生期合并症与精神分裂症发生相关性研究提示,二者呈正相关。

5.神经生化病理假说 近20多年来,由于脑生化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单胺类等递质在保持和调节正常精神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某些精神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作用,与某些递质或受体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因此提出种种假说。其中以多巴胺活动过度假说,受到较大的重视。因为酚噻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能较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其药物作用是与阻滞多巴胺受体功能有关。此外慢性苯丙胺中毒患者,可出现与精神分裂症十分相似的某些症状,而苯丙胺是多巴胺能的促动剂。

6.脑结构研究 通过CT和MRI研究,发现30%~40%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脑室扩大或其他脑结构异常。最近研究资料,除发现脑室扩大,且以前额角最明显外,并发现胼胝体有明显的发育异常。这类病人临床特点是有明显的阴性症状,对治疗不敏感。

三、临床表现

1.联想障碍 这是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症状,其主要表现是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其特点是病人在谈话或文章中,虽然每个句子都可被人听懂,但句与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使人感到不易理解,称思维松弛。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即破裂性思维。有时病人可在无外界原因影响下,思维突然中断,即思维中断,或涌现大量思维并伴有明显不自主感,称强制性思维。

思维障碍的另一种形式,是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句、名词,甚至以动作来表达某些特殊的,除病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其意义,称象征性思维。有时病人创造新词,把两个或几个无关的要领词或不完整的字或词拼凑起来,赋以特殊的意义,即所谓语词新作。

2.情感障碍 表现为情感活动范围的狭窄,严重者可达到淡漠的地步,表现对朋友不关心,对亲人不体贴,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甚至使人莫大痛苦的事情也表现惊人的平淡。同时,还表现为情感反应不适切,即情感活动与当时的思维内容和处境不协调,这是很重要的症状,这种“不协调”就是精神活动“分裂”的表现之一。

3.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 病人表现孤僻离群、懒散被动、活动减少,主动性日趋丧失,即意志活动减退。严重时对生活缺乏基本要求,如长期不洗澡,不理发,不换洗衣服,甚至整日呆坐或床。有些病人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肥皂野菜、污水),伤害自己的身体,是一种行为与环境不协调症状,称意向倒错。

4.幻觉 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以听幻觉为主,亦可见触、嗅、味幻觉,视幻觉则较器质性精神病少见。本病的幻觉具有以下特征:①多在意识清楚情况下出现;②病人常不能觉察幻觉的不现实性;③有时幻觉的感受很模糊,但病人却能据此作出肯定的判断。功能性幻觉、假性幻觉及性幻觉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妄想 本病的常见症状,其特征是妄想的结构松散,妄想的对象和内容易于泛化和多变,以被害、关系、钟情、夸大等妄想为多见。妄想与幻觉常相互影响,相互加重。内容荒谬的被控制感、被洞悉感等则常见精神分裂症的特征症状。原发性妄想常出现在本病早期,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这种妄想发生突然,完全不能用病人当时的处境和心理背景来解释。

6.行为与动作障碍 做怪相、扮鬼脸是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刻板行为和刻板姿势等则是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

7.自知力 大多数病人不认为自己的病态体验是因为自己有病,而认为是由于某些人的恶意加害于他或不理解他。由于缺乏自知力,病人往往不愿意接受治疗。

四、诊断标准

(一)临床描述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

1.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或思维被撤走以及思维广播。

2.明确涉及躯体或四肢运动,或特殊思维、行动或感觉的被影响、被控制或被动妄想;妄想性知觉。

3.对病人的行为进行跟踪性评论,或彼此对病人加以讨论的幻听,或来源于身体某一部分的其他类型的听幻觉。

4.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其他类型的持续性妄想,如具有某种宗教或政治身份,或超人的力量与能力(例如能控制天气,或与另一世界的外来者进行交流)。

5.伴有转瞬即逝的或未充分形成的无明显情感内容的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周或数月每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的幻觉。

6.思潮断裂或无关的插入语,导致言语不连贯,或不中肯或词语新作。

7.紧张性行为,如兴奋、摆姿势,或蜡样屈曲、违拗、缄默及木僵。

8.“阴性”症状,如显著的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情感反应迟钝或不协调,常导致社会退缩及社会功能的下降,但必须澄清这些症状并非由抑郁症或神经阻滞药治疗所致。

9.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发生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丧失兴趣、缺乏目标、懒散、自我专注及社会退缩。

(二)诊断要点

诊断精神分裂症通常要求在1个月或以上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确定存在上述1到4中的至少一个(如不甚明确常需两个或多个症状)或5到8中来自至少两组症状群中的十分明确的症状。符合次症状要求但病程不足1个月的状况(无论是否经过治疗)应首先诊断为急性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性障碍,如症状持续更长的时间再重新归为精神分裂症。

回顾疾病过程可发现在精神病性症状出现之前数周或数月,有一明显的前驱期,表现为对工作、社会活动、个人仪容及卫生失去兴趣,伴广泛的焦虑及轻度抑郁或先占观念。由于难于计算起病时间,一个月的病程标准仅适用于上述特征性症状,而不适用于任何前期的非精神病期。

如存在严重的抑郁或躁狂症状则不应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除非已明确分裂性症状出现在情感障碍之前。如分裂性症状与情感性症状同时发生并且达到均衡,那么即使分裂性症状已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也应诊断为分裂情感性障碍。如存在明确的脑疾病或处于药物中毒或戒断期,则不应诊为精神分裂症。在癫病或其他脑病时所发生的类似障碍应诊断为器质性妄想性(精神分裂症样)障碍,而由药物所致者应诊断为药物所致精神病性障碍。

五、常见临床类型

1.单纯型 发病多在少年期,缓慢进行,主要表现为兴趣及活动逐渐减退,生活懒散,学习成绩下降。早期不易发现,家长送来就诊时往往已有数年病史,主要症状为情感淡漠、思维贫乏、行为退缩。幻觉、妄想很少见。本型不多见,占精神分裂症的2.2%~4.9%,预后差。

2.青春型 此型多发病于青春期,起病迅速,进展快。主要表现联想散漫,内容荒谬,并伴有幻觉及行为紊乱。情感喜怒无常,可并有本能亢进及意向倒错。本型较常见,占精神分裂症的13.6%~18.4%,如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3.紧张型多在青壮年发病,起病较快,以木僵状态多见,也可表现紧张性兴奋,或两者交替出现。急性的兴奋常带有冲动性,可以伤人毁物;持续兴奋则表现各种刻板行为。严重的木僵表现为僵住、蜡样屈曲,较轻的则表现为缄默及动作显著减少,反应迟钝。近20年来,本型较过去少见,占精神分裂的1.5%,治疗效果较其他类型好,并可有自动缓解。

4.偏执型 发病年龄多在青壮年或中年,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妄想。发病初期,病人先有一些环境异样的感觉,然后逐渐产生牵联观念、被害妄想等。多数病人均伴有与妄想内容相应的幻觉。少数病人以原发性妄想的形式突然起病。病人一般接触较好,人格损害较晚。本型占精神分裂症的50%以上,治疗效果较好。


 
上一篇: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一)
下一篇:癔症的心理治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