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躯体形式障碍的心理治疗(二)
发表时间:2023-06-14     阅读次数:     字体:【

二、临床表现

躯体症状可涉及全身及各个系统,多表现为各种不适或疼痛,但不能发现器质性损害证据。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主要临床类型如下。

(一)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又称Briquet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和疼痛;常起病于30岁以前,病程持续至少2年以上;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长期反复就医和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症状可归纳为以下4类。

1.疼痛 这是一组经常存在的症状。部位常很广泛,如头部、颈部、腹部、背部、关节、四肢、胸部、直肠等各种性质的疼痛,不固定于某一处,可发生于月经期、性交或排尿时。

2.胃肠道症状 这一组症状也很常见,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某些食物引起特别不适。胃肠道检查仅见浅表性胃炎或肠道激惹综合征,难以解释患者经常存在的严重症状。

3.性功能障碍 常见的如:性冷淡、勃起和射精障碍、经期紊乱、经血过多等。

4.假性神经症状 这类症状提示神经系统疾病,但检查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证据。常见的有: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失声、尿潴留、触觉或痛觉缺失、复视、失明、失聪、抽搐等转换症状。

(二)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诉述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为此感到痛苦;但医学检查不能发现躯体疾病和任何器质性病变证据。其病程多在6个月以上,有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常见的症状如:疲乏无力、食欲缺乏,以及胃肠道或泌尿系统不适。这一临床类型可看作不典型的躯体化障碍。其症状涉及的部位不如躯体化障碍广泛,也不那么丰富,其病程不一定都长达2年以上。

(三)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类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对自身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害怕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认为自己已经患了严重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这类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身体功能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注意。而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在警觉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一般轻微的感觉也会引起患者明显不适或严重不安,感到难以忍受;从而使患者确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尽管各种检查结果并不支持患者的揣测,医生也耐心解释、再三保证患者没有严重疾病,患者往往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或治疗。由于患者的注意全部或大部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至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

上述症状在不同患者表现不尽一致。有的疑病性不适感十分明显,可伴有焦虑或抑郁(感觉性疑病症);有的疑病观念较突出,躯体不适、或心境变化不显著(观念性疑病症)。有的患者

怀疑的疾病较模糊或较广泛;有的则为单一的疑病症状,表述具体而明确(单症状疑病症),但从未达到荒的、想程度。患者大多知道自己患病的证据不充分,因而希望通过反复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要求治疗。

(四)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又称心因性疼痛。有时临床上把一些原因不明的慢性疼痛统称为慢性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各种部位的持久性疼痛,使患者感到痛苦,或影响其社会功能,但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部位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引起这类持久性疼痛症状。典型的疼痛部位是头痛、非典型面部痛,腰背痛和慢性盆腔痛;但身体其他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疼痛,疼痛可位于体表、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性质可为模糊的钝痛、胀痛、酸痛或锐痛。临床上有证据表明:心理因素或情绪冲突对这类疼痛的发生,加剧,持续和严重程度起了重要作用。

发病高峰年龄在30—50岁,女性患者2倍于男性,以体力劳动者居多。有家族聚集倾向。患者常以慢性疼痛作为其突出症状而反复求医,往往使用过多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甚至外科手术治疗,未能取得确切效果,常导致镇静、镇痛药物依赖,并伴发焦虑、抑郁和失眠。

三、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本病患者除诉述众多躯体症状外,还有着漫长而无甚效果的就诊经历,情绪紧张而焦虑。医生要特别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对患者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让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对治疗抱有信心。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接触技巧至关重要。患者常表现依赖性、表演性及受到伤害的疾病行为,好抱怨或感到委曲。有的患者沉湎于痛苦中,习惯于对药物的依赖,有的甚至带有敌意和威胁,使治疗者处于被动地位或缺乏耐心。医生既要对患者的痛苦表示理解,又要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既定的治疗目标和已获得的成果上,如睡眠的改善、疼痛的减轻等。要勉励病人将轻微的躯体不适如同正常感知的一部分,并与之和平共处;宜逐渐增加活动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心理治疗更为重要。主要采取系统、个别的短程面谈的方式,每次至少20分钟,疗程约3个月。治疗的目的在于让患者认识自己的不良疾病行为,分析引发疾病的有关因素;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对生活事件及躯体病痛的正确态度。

2.认知疗法 首先要让患者认识到,虽然病痛是他真实的感受,但并不存在器质性病变,对生命、健康不会带来威胁;要纠正错误的认知,重建正确的疾病概念和对待疾病的态度,学会与症状并存,要转移注意力,尽量忽视它,并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3.环境及家庭治疗 调整患者所处的环境对矫正疾病行为、发展健康行为至关重要。医生要协助病人增强对社会环境和家庭的适应能力,鼓励病人努力学会自我调节,尽早摆脱依赖性。其配偶和亲友对病人的疾病和痛苦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同情,改变消极、冷漠、歧视的态度,建立积极、关心、帮助的家庭气氛。有研究表明,短期或长期的家庭治疗对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是十分有效的。

4.森田疗法 森田认为发生神经质的人都有疑病素质。他们对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不适极为敏感。而过敏的感觉又会促使进一步注意体验某种感觉。这样一来,感觉和注意就出现一种交互作用。森田称这一现象为“精神交互作用”,认为它是神经质产生的基本机制。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是接受和服从事物运行的客观法则,它能最终打破神经质病人的精神交互作用。而要做到顺其自然就要求病人在这一态度的指导下正视消极体验,接受各种症状的出现,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这样,病人心里的动机冲突就排除了,他的痛苦就减轻了。

四、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各种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由于这类患者常伴抑郁和焦虑,又有躯体化的主诉,使用SSRI(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副作用少。抗焦虑作用显著的其他抗抑郁药也是有价值的,如圣约翰草提取物、文拉法辛、米氮平、曲唑酮等。认知行为治疗和SSRI类抗抑郁药联用被认为比单用药物或单用认知行为治疗更有效。


 
上一篇:神经衰弱的心理治疗
下一篇:躯体形式障碍的心理治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