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临床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sis Therapy(二)
发表时间:2023-04-25     阅读次数:     字体:【

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性心理发展需要经历以下阶段。

1.口欲期 指1岁以内,此期中婴儿的主要活动为口腔的活动,通过口腔的活动获得快感。形成安全感,如咬拇指、恐惧、自卑、自恋等。

2.肛欲期 指1-2岁,此期中儿童主要为肌紧张的控制,快感表现为忍受和排便。形成自主控制,如强迫、清洁等。

3.俄底浦斯期 又称男性生殖器崇拜期,一般指3-5岁。此期中儿童能分辨两性了,产生对异性双亲的恋爱和对同性双亲的嫉妒。在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爱的同时,男孩子因为自己有阴茎而感到骄傲,向父亲认同,与父亲竞争母亲,同时担心会受到父亲的阉割(阉割焦虑)。女孩发现自己没有阴茎,认为是母亲的责任,形成对母亲的怨恨、排斥、会羡慕、嫉妒男人的阴茎(阴茎嫉妒),如学男孩子尿尿的姿势。最后向母亲认同,与母亲竞争父亲,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生一个有阴茎的男孩。此期如果出问题,男孩子会出现同性恋、易性癖、露阴癖等性变态,担心自己的阴茎大小,怀疑自己的男子气概。女孩会出现对男性的虐待,与男人乱交。

4.潜伏期 指6-12岁。此期孩子的快乐主要来自儿童的游戏和学习,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形成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否则会出现自卑的个性弱点。

5.生殖期 指12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和生育阶段。形成以生殖器为主要来源的性快感区,是完成成年人社会化的过程。

精神病理学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病理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因果决定律

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病人的精神症状,并非只是精神功能缺陷的表现,而往往是对于心理挫折或困难所发生的防御作用。临床上的胡言乱语或不同的精神症状,也遵循心理上的因果关系而发生,称为精神因果决定律。精神分析就是据此为出发点来探讨和分析精神病理症状。

(二)创伤与挫折反应学

个体面对强烈的精神应激、压力或挫折时,因其反应强烈,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而出现精神病理症状。一般而言,强烈、持久、严重的精神应激,个体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创伤或心理反应。但有时应激事件的强度客观上并不巨大,但因在某个发展阶段发生,对个体影响较大,或因个性弱点或缺少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对个体构成严重的影响。影响个体心身健康的因素,往往不单单是短暂而剧烈的挫折或创伤,而是微弱、持久的精神折磨或痛苦;并非单单是外来的过量应激或压力;而是整个家庭、社会环境和气氛;并非单单是不良的刺激或挫折,而是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

个体发育的关键期对一个人的正常心理发育极为重要。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在某个年龄阶段对学习和掌握某项内容特别敏感,如果错过了该阶段,以后就不容易再去学习和掌握,从而影响日后的心理发展。

(三)病理心理的形成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遭遇到心理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的精神病理症状。如在“口欲期”的儿童,假如缺乏拥抱、抚摸和照顾,就会缺乏基本的完全感;在“肛门期”的幼儿,如果被过分地约束,日后易与人发生争执,也容易过分约束自己,易形成强迫观念;于“性蕾期”的孩子,如果与两性父母无法维持平衡和稳定的情感关系,处理不好“亲子三角情结”,日后则会影响其性心理的发展;于“潜伏期”的青少年,不会跟年龄相仿的同性朋友接近,跟自己的同性父母也缺乏亲近和认同,则容易发生自我角色紊乱,影响其正常个性的发展。

(四)各种精神病理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压抑和心理冲突是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抑郁症是素来缺乏安全感的个体,遇到挫折,心理压抑,采取不对抗、不处理的被动态度,最后退行到抑郁寡欢的境地。另外的原因是因为这种个体对自己有过分的要求,受严格“超我”的谴责,从而产生悲观、抑郁心境。强迫症的个体,是由于自我控制过分,对某些欲望或冲动一时无法接受,采用转移、隔离、反向形成等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冲动或性欲望等,而产生强迫症状。性变态是儿童期或童年期力比多的投注客体或满足方式滞留在后来生活中的现象,是儿童性欲的直接表现。

癔症病人因心理发展较幼稚,当遇到一些无法承受的矛盾或挫折,包括异性间的情感问题,就采用潜抑的心理防御机制,拒绝面对这些心理困难,从而发生分离症状,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或发生转化症状,使躯体某部分发生功能上的障碍,以应对所面对的挫折。

在此需要注意以下概念:①认同。是指经过行动或加工,使思想或行动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变得像某事或某人。如果认同对象是强有力的,叫做与攻击者认同。②客体。是指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有显著影响的环境中的人或物。原来是指治疗过程中被治疗者用来满足本能欲望的投射对象,即被治疗者的情感欲望所指向的人或事。后来认为客体是表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时的对象。③客体的丧失。客体实际的死亡,或客体已死亡的幻想,易导致抑郁。④向丧失的客体认同。如好朋友去世后,怀疑自己也患有同样的疾病。父亲去世后,孩子变得更像父亲。⑤自恋:是指力比多指向自身。

 
上一篇:临床心理治疗方法--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一)
下一篇:临床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sis Therapy(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