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临床心理治疗的过程(一)
发表时间:2023-04-02     阅读次数:     字体:【

有关临床心理治疗的过程和阶段、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可将心理治疗的过程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心理诊断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求治者的基本资料,认清其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制定治疗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这一阶段又分为以下治疗步骤。

(一)重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临床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治疗专家Rogers认为,许多心理治疗之所以未能获得成功,是因为治疗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从未能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的医患关系。另有学者认为,心理治疗实际上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现。这充分说明了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从初次接触就应开始培养,要求治疗者真正理解和体会求治者的处境,设身处地为求治者着想,增加其对治疗者的信任,使其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内心积怨、恼及私事。治疗者应注意鼓励和支持求治者,使其愿意和医生接触、交谈、叙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使求治者看到治愈疾病的希望,从而对心理治疗产生兴趣。良好的医患关系具有以下个特点。

1.医患关系的独特性 是指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每一位求治者的关系都是独特的。医患关系不是建立在社会交往的立场上,而是一种在特定时间内、隐蔽的、其有保密性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深度超过了一般的社会友谊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是在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谨慎地建立起来的,治疗的气氛必须是前往求治的个体有安全感,才能保证其自我剖析、自我探索的顺利进行。

2.医患关系的主客观统一性 是指在心理治疗时主观性和客观性辩证统一的过程。医患关系中的主观性,是指治疗者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求治者,尊重求治者的人格,使其感到温暖可亲;而客观性是指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应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观点,以便对求治者的情况有个正确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以找到最佳的处理办法。同时,主客观的辩证统

一,也有利于心理治疗过程的深入发展。因为治疗者与求治者没有利害冲突,使得治疗者最有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为求治者着想和负责;另外,治疗者能够自觉地把握好这种关系,使医患关系正常有效地发展,使医患双方都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

3.医患关系的专业限制性 任何心理治疗都有其限制性,了解这种限制性,对治疗的成功往往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是专业限制,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受制于求治者,因为只有当求治者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求治者才感到他需要特别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医患关系强调求治者必须对自己的心理感到不满,而主动要求帮助。另外是职

责限制,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应认清什么是治疗者的责任,什么是求治者的责任。即心理治疗的任何阶段都需要经过治疗者与求治者双方的努力,如果没有求治者的努力和配合,仅仅依赖于治疗者,治疗就不可能取得进展。最后是时间限制,时间限制是保证心理治疗成功的有效制约因素,治疗一次的会谈时间通常为50分钟左右,治疗者应使求治者明白治疗时间是有限的,使求治者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有效地利用会谈时间。尽管有些求治者开始不喜欢这种限制,但最终也会接受的。事实上,简短会谈所包含的必要而适当的信息量有助于求治者学习和治疗,而长时间的会谈和超量的信息反而可能使疗效下降。

(二)注意收集必要的资料信息

这一步骤是指详细了解病史,深入收集与求治者及其问题有关的资料,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一般而言治疗者收集的信息越多,对正确的心理诊断越有利。资料信息的收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时间维度即注意求治者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信息。对求治者过去的了解,有助于知道其目前的情况。对求治者现在的了解,则有助于获得其对自身问题理解的有关信息。对求治者未来的想法和打算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理解他对自我的要求和目标,以及使他面对的烦恼和困惑的现有问题。以上三方面的综合了解,有助于了解其前来求治的原因和现存心理问题的根源。②思维与情绪维度是注意了解求治者对自身及周围事件的评价和看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反应。对思维和情绪的了解有助于理解认知和情绪之间的交互作用。③思维与行为维度是了解求治者对现实的理解和看法及其怎样处理人际关系,以及遭遇各种事件及心理冲突时,采取的应急和防范措施。这有助于了解其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可预测他对某件事情的行为反应。

在临床心理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关注主要问题,所谓主要问题,是指求治者最关心,最困扰、最痛苦和最需要改善的问题。在首次面谈时,求治者可能会说出他最为困惑的问题,但往往首次谈及的问题,并非是求治者真正困扰的问题,需要经过多次面谈,深入摸索探讨,才能真正了解求治者的症结所在。这是因为求治者面对首次见面的治疗者,往往羞于直接了当地诉说自己的困扰,比如说:“我有性病”“我有同性恋倾向”“我爱人有外遇”,等等。即使存在以上问题,首次治疗也往往以躯体不适(头晕、头痛、失眠、烦躁等)和其他问题而求助于治疗者。只有经过多次会面,求治者逐渐产生了对治疗者的信任,才有可能逐渐暴露问题的实质。但有的求治者自己也不知道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需要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逐渐道出其问题的核心。如怀疑配偶有外遇的个体,其主要问题可能是自己没有信心或自己本身有问题;产生对视恐怖的个体,可能是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了心理挫折和矛盾冲突引起的。为此,治疗者应对主要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努力创造一种安全、舒适、和谐的治疗气氛;另外,要真诚关注求治者,设身处地为求治者着想,并注意非语言交流形式的合理运用(真诚的眼神接触和面部表情),力争与求治者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共鸣的境界;当然,治疗者渊博的知识、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及良好的职业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综合信息资料作出初步诊断

是指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最后作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心理疾病的诊断过程,应强调对深层次心理问题的关注,不要被求治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并具有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把问题具体化,这是治疗者应该注意的。事实上,将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然后确定应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一个由部分(收集信息资料)到整体(比较、分析、综合、确认心理问题)再到部分(抓住主要问题以各个击破)的治疗过程。

(四)确定心理治疗的目标

治疗者在完成心理诊断的基础上,与求治者一起共同制定治疗目标。即让求治者明白,通过临床心理治疗,希望解决什么问题及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治疗的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治疗目标应具体。心理治疗的目标应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一个牢骚满腹、看到妻子不顺眼、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的个体,治疗的目标就是增强他的自信、自强、自主的品质,消除自卑感,最终改善夫妻关系。这种目标就非常具体和明确。②治疗目标应切实可行。心理治疗的目标应据求治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求治者的潜力、水平、文化程度及其所处的周围环境的限制等。如果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目标定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会使治疗失败。③目标应具有轻重缓急。在心理治疗时,有些求治者只有一个治疗目标,而有的求治者则可能有多个治疗目标,应分清轻重缓急,按程序进行治疗。如一位求治者具有消极观念及言行,同时又伴有焦虑、社交恐怖、疑病及性格内向、孤僻等症状,治疗时就应先消除消极观念及行为,继而解决焦虑、社交恐怖、疑病等症状,最后解决其性格问题。当然,目标的轻重缓急应由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据求治者的情况及治疗的进程灵活掌握和运用。④目标的反馈评价。治疗目标一经确定,应据每一个目标的实施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如果目标定得现实、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且经过治疗求治者有了明显的进步,此时回顾、检查和评价治疗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求治者来说则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有助于激发其求治动机,增强治疗信心。如果心理治疗进行的不顺利,及时回顾、检查和评价目标则有助于调整治疗方向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使治疗能顺利进行,最终取得满意的疗效。

 
上一篇:临床心理治疗的过程(二)
下一篇:心理治疗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