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组病症。病前的性格特征与疾病的发生、症状表现、病程长短有密切联系。临床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意识改变、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缺乏相应的器质性基础。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1982年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本病在15一5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3.55%,占全部神经症病例的16%,居神经症中第二位,仅次于神经衰弱。其中农村患病率(5.00%)明显高于城市(2.09%o)。山东掖县农村调查(1982),癔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0%,年患病率为7.65%。女性患病率(14.2%)显著高于男性(0.85%0)。在19岁以下组患病率为0.43%,20一90岁组为13.57%,60岁以上组为6.19%。文盲或半文盲者人群的患病率为(18.30%)显著高于文化程度较高者(小学组4.08%,初中组0.37%);经济文化条件较好的乡镇,其患病率为(4.29%),显著低于经济文化条件较差的乡镇(10.19%0)。这类资料提示癔症的发病受城乡性别、年龄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