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认为,人的思维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人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个体按照理性思维去行动时,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性及行为是有成效的。但当个体按照不合理的、非理性的思维去行动时,就会产生心理或情感上的困难,控制和矫正了非理性的思维就会使不良的情绪消失。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各类心理行为障碍可定义为“人的非理性的思维和行为”。这种非理性的思维和行为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自然性质,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这种性质。这种非理性的思维和行为之所以成为根源,是由于在个体与他人所生活的社会里,其信仰和非理性的思维可从别人那里学到,并可通过暗示、自我暗示和自我重复不断地强化这种非理性的思维,以至于出现情绪或心理困扰,最后形成各种形式的功能障碍。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直接引起,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这一理论就叫做ABC理论。A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个体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的信念(beliefs);C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因为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Es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他认为当人们陷人情绪障碍之中时,是他们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取向的。不过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合理情绪治疗并非一般性地反对人们具有负性的情绪。比如一件事失败了,感到懊恼,有受挫感是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抑郁不堪,一蹶不振则是所谓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了。
例如两位平素学习成绩不错的高中生同时参加高考,结果考试成绩不太理想。A考生对此事件是这样想的:“高考对人的一生的确很重要,这次考试成绩不好,可能是多因素造成的,如①平素学习还不够努力:②学习方法不对头,有偏科现象:③过分关注这次考试,考前及考试时过度紧张,以至影响了考场上的正常发挥;④平素不重视身体锻炼,考试时的精神状态不好等。”经总结分析,认识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并认为一次失败不要紧,只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怕失败,克服弱点,发挥长处,最终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A考生以较为平静的心态接受了这次考试的失败,并对今后的学习计划和方法作出了进一步的打算,满怀信心地投人到了高考复习班的学习。而B考生则不这样认为,他对该事件有不同的想法:“高考成绩对我来说极为重要,同在一个班级学习,别的同学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我尽了白己最大的努力,却成绩平平,以失败而告终,说明我的能力是不行的,再努力也徒劳无功,我不如任何人,别人都比我强。”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B考生变得灰心丧气,抑郁寡欢,一蹶不振,整日不出门,不愿见人,最后出现心理行为障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与其对事物的评价和认识有关。A个体可能持有对自己要宽容的信念;而B个体则不同,可能持有“任何时候我都要超过别人,别人绝对不能比我强,做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样的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前者属于合理的或理性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或非理性信念。理性信念会引起个体适
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信念则可导致个体不适当的或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个体坚持某些非理性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终将导致不同类型的心理行为障碍。合理情绪疗法认为,“自责”和“责备他人”是多数情绪困扰的核心。因此,对各类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首先是先停止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责备。如果一个人能谅解他人,宽容和容纳自己,即使自己有挫折、失败、失误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不会产生负性情绪和焦虑状态。需要强调的是,合理情绪疗法并非一般性地反对人们具有的负性情绪,而是提倡对事件的评价与反应应该适当,不能绝对化。如对待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失败,感到烦恼、受挫感、且持续时间不长,是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抑郁寡欢、消极悲观、自认为不如任何人的情绪反应是不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