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认知失调理论
发表时间:2022-12-05     阅读次数:     字体:【

从童年开始,人就会对自己、他人和外部世界形成一定的看法和信念,这些信念和看法一般是不容易改变的,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根深蒂固。这是因为,一是个体会努力去协调不一致的信息,减少不协调;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体会去避开那些与自己信念不一致的刺激和信息。根据这两个假设,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l957)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是认知的存在,能够解释、评价刺激或事件的意义。这里的“认知”指个体对自身行为、他人及环境的看法、态度和信念。费斯汀格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认知上的和谐,经常要在认识中寻求一致性。因为不协调的认知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和谐,而心理上的不和谐对于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根据认知一致性的观点,人在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时依赖于认知结构,而且尽量保持知识间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人们在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回避与自己的基本信念不一致的信息,特别是与自己的核心信念不一致的信息和材料。在费斯汀格的理论中,解决认知不协调问题的途径有三种,一是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和自身的态度协调起来。例如,一个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的“烟民”把烟戒掉。二是改变态度,使自身的态度和对行为的认知协调起来。三是增加新的认知信息。如为了缓解酗酒问题上出现的认知不协调,酗酒者可能会寻找有关喝酒不会致癌,有规律的饮酒反而对身体有好处的知识。

认知不协调理论特别重视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侧重研究个体认知以及个体如何减少认知不协调的问题。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元素间出现不协调是正常的,他强调在处理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性。很多来访者也经常处于认知不协调状态之中,认知治疗本身就具有协调来访者认知的作用。

 
上一篇:儿童的“心中有怪兽法”
下一篇:认知学派疾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