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文章推荐

心理文章推荐

听力有问题&不想听你唠叨
发表时间:2023-08-19     阅读次数:


任何强制性、机械式的重复都会影响对应的感觉器官对这种“刺激”的敏感度,要么器官的敏感度下降,要么器官产生某种应对模式。

强强的妈妈非常强悍,她会一天到晚说个不停,因为强强和爸爸总是让她操心:“强强,作业写完了才能玩啊;吃饭之前要洗手;睡觉之前要刷牙;把鞋放好;吃饭不能太急;不要挑食;坐姿要正,男孩子要像男子汉……”“老公你帮我做饭;今晚你洗碗;明天你去接儿子;你炒的菜太咸了;开车要慢点;隔壁的小琴又买房子了;老刘出国旅游了……”

忽然有一天,父子俩被强强妈妈的尖叫声“惊呆”了,强强妈妈正掐着腰,怒目横眉地看着他们俩,大声训斥着:“难道你们没听见我在叫你们吗?”

父子俩面面相觑:“什么时候叫我们了?没有啊,我们真的 没听见……”

从此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强强妈妈的抱怨也越来越多。随着事态越来越严重,强强一家人都觉得诧异,父子俩拍着胸说他们真的没听见强强妈妈在说什么。

难道是听力出了问题?父子俩同时出问题也太离谱了。去医院检查,听力正常。平时在公司和学校,父子俩的听力也没有异常。只是在家的时候他们总是发生“听不见”的事情。一家人都很无奈,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

其实,问题确实出在这所房子里,因为这屋里有人太唠叨了,使父子俩听力“疲劳”了。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意指当人们接受过于频繁、重复、单调以及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不耐烦、忽视以及反抗等行为或心理反应。

强强父子俩同时发生听力问题实属罕见,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强强父子俩的情况让我也观察到自己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迹象:儿子太好动,总是喜欢往外跑,总是想着去找小朋友玩。由于外界的潜在危险太大,需要看车,需要防范不怀好意的陌生人,还要注意玩耍当中的安全性等,所以每次他出去玩我都会叮咛很多,起初他会认真地听;后来,还没等我说完他就“嗯嗯嗯”的,已经跑远了;到最后,连一声“嗯”都没有,

他自说自话(交代自己去哪儿玩什么之类),边说边跑……

有时甚至我们压根都没允许他出去,他都会跑出去,喊他都

不听,需要大人追出门去,提高嗓门,才会引起他的注意和

回应。

此类看似听力的问题,实际上是听力器官—一耳朵对唠叨的疲劳,是被唠叨者在心里对唠叨的厌倦和反抗,轻度的“左耳进右耳出”是听觉感官层面的麻木。古人云:“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而重度的“选择性失聪”是心理层面对“唠叨”筑起了防线,以漠视来表达自己的反抗,即使听到了,大脑对信息也不会进行摄取和反应。

很多女性总是爱唠叨,尤其对自己的孩子及老公。她们巴不得通过自己的唠叨,把孩子和老公改造成完美的神童和无可挑剔的超人,而实际上强制性、机械式的唠叨往往适得其反,常常把忠告变成噪音甚至最后成为“静音”。

长期唠叨致使被唠叨者在身体上出现听力麻木或罢工现象,甚至还会危害心情,使得被唠叨者不愿意回家或尽可能不回家等。

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家坦娅·沙特朗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对孩子房间的卫生状况总是喋喋不休、唠叨不停,孩子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更加懒于打扫卫生。

唠叨是外在的刺激,它能否起到如愿所望的作用,它到底起到何种作用,取决于被唠叨者的内在感受和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是唠叨者或被唠叨者,抑或两者都是。然而我们是否用心觉察过自己和对方的内在活动呢?有多少次是与对方发生真正的沟通呢?尤其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家人。沟通是一种艺术,是一门科学。请大家觉知和放下自动习惯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唠叨,从而让家成为真正成长、学习和爱的港湾,而不是控制、反抗和逃离的战场。


上一篇:不懂得生命,我们是残缺的“病人”
下一篇:脚崴了&拒绝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