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敏结婚已有十年,外人看来家庭幸福美满。只是她的心里有一些小小的委屈:老公太忙,没时间陪她。敏敏能够做的只有每天的数次电话及几十个短信。刚开始,老公还会耐心地解答,然而时间一长,再加上敏敏打电话的频率越来越高,他开始有点不耐烦,很多时候要么不接她的电话,要么匆匆说两句就挂断。
敏敏向朋友哭诉自己的境遇,朋友非常善意地告诫她:这是男人将要有外遇的表现,他已经开始厌烦你了……敏敏虽然一直在说服着自己,但同时她还是常常感觉自己掉进了漆黑的深渊,找不到方向,找不到位置,周围充满着恐怖的气息。她害怕极了,她感到自己是一个迷路的孩子,一个掉进漩涡的孩子,她多么希望看到指引方向的亮点或能抓到某个支点,但什么也没有,漆黑的空间里,她抓不到任何东西。
她日渐消沉,也不热衷于给老公打电话了,也不再热衷于找人诉苦。家人仍然忙碌着,没有人发现她的变化。
女儿上初中住学校了,她暗暗地高兴了一阵儿,然而老公给她带回一个更好的消息:他要出国深造两年。看着将要高飞的父女俩,敏敏心里没有任何的兴奋。她脑里掠过的是隔壁小区的家庭主妇李杰,李杰一直在盼着老公的来,但邻居们背后都议论纷纷,说她老公在国外已经跟别人结婚了,不回来了。
敏敏摇了摇头,眼前一黑,晕倒了。老公上前扶住她,非紧张地询问她怎么了。
敏敏还是摇头,原本摇头想表达没事,但忽然又觉得老公这样的关怀和扶住让她很迷恋,她接着摇头,这次摇头想表达“你别松开,扶着我”。不过她只是摇头而已,没说出话。
过了一会儿,敏敏缓过来了。老公认为她是血糖低,建议她去医院检查一下。第二天敏敏到医院查了一遍,一切正常。其实她并不担心自己得了什么病,只是在家也没什么事情,这样出来走走也挺好。
敏敏漫步走出医院,来到不远处的草坪上,三三两两的病人和家属在晒太阳,其中有一对非常吸引她,一位老太太坐在轮椅上,一位老爷爷推着她慢慢地走,有说有笑的,一点都看不出病痛的阴影,让她心生羡慕。
这时接到老公的电话,询问她的病情并接着向她通报将要启程的日期。
敏敏又开始说服自己,没事的,老公出去深造绝对是好事,我得支持他。她去商场转了转,为老公挑选了几件衣服,她开始忙碌着为老公送行。
老公真的要走了。李杰也知道敏敏的老公要出国,于是过来送行,顺便想拜托敏敏老公打听自己老公的下落。敏敏不知大家对李杰的背后议论是否为真,但她心里还是为李杰难过。
“李杰要走了。”老公在叫敏敏,示意让她起身送李杰。
可敏敏一直瘫坐在沙发上。开始时她自己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想要起身时,她惊恐地发现并喊道:“老公,我动不 TJ!"
原来,敏敏的四肢罢工了,不听她的使唤。她瘫痪了。
家里一片混乱,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敏敏被送往医院,一直查不出原因。
这几天老公破天荒地一直陪在她身边。敏敏表现得很平静。老公出国的日期临近,大家热议如何处理和决策。敏敏瘫痪的这段时间,老公的生活节奏终于慢下来,全身心地照顾着敏敏。
医生找敏敏老公谈话,向他介绍一种“心因性障碍”:这种瘫痪没有器质性病变,似乎患者并不关注自身躯体功能的恢复,而是想保留症状,从中获取某种利益,尽管患者本人通常并未意识到症状与获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但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类患者存在无意识动机转换症状,这是由患者未觉察到的动机促成的。
医生向敏敏老公详细了解了他们家庭的情况,然后在得到他的同意之后部署了一些治疗方案。
有一天上午,老公兴高采烈地告知敏敏他下午就要登机了,并给她安排了“保姆”,然后收拾东西离开了医院。当天下午,医生过来说要给敏敏检查身体,然后就开始脱她的衣服。敏敏心里万分焦急和愤怒,然后从床上跳了起来。她活动自如了。她冲出病房,在门口撞倒在老公怀里……原来医生通过了解后,认为敏敏是为了控制和抓紧老公,所以出现了瘫痪。所以医生首先让敏敏老公告知敏敏他要走了,也就是表示:她的瘫痪留不住他,控制不了他,瘫痪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紧接着医生过来为其检查身体,并在没有经过她允许的前提下有点强制性地去脱她的衣服,敏敏出于羞怯和自我保护,便恢复行为能力了。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种由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障碍。在现实生活中,如遇到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可使某些个体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由此有可能引起身体上的某种病症。要治疗这种病症,对其进行暗示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因为心因性障碍患者通常受暗示性较高,表现出的病症就是受暗示的结果,所以对此类病人进行暗示疗法也比较有效;领悟疗法也是一种方法,即让病人领悟到自己所出现的症状是由自身内在的某种潜在冲突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