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并不都是消极的,人的任何活动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紧张,这样才能集中注意力去完成面临的任务,从而适应环境。
应激的消极作用(适应不良) 严重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可引起机体内稳态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加重或导致心身疾病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观察已经证实,较强烈的应激反应,能加重一个人已有的疾病或造成旧病复发。应激理论是心身疾病病因的重要学说,许多心身疾病的病因与严重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内稳态破坏有关。临床观察表明,遭受同一应激源的个体,患病的性质不同,患病的程度也不同,差异很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同个体的组织器官的脆弱性不同。
(二)加重或导致心理障碍慢性或超强应激不仅能加重人们已有的心理障碍或引起曾患心理障碍的复发,如人格障碍、精神病等;同时又是众多心理障碍的病因,如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性障碍等。
当我们处在应激的情境中,我们会采取一些行动以保持心理的平衡,这就是心理应对。 一、心理应对的概念 应对是指个体在处理应激情境时自觉不自觉地采取的种种认知行为和策略,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生活事件的困扰时,常常会采取一些行动,如抽烟、喝酒、逃避、幻想、自责、寻求别人帮助以及冷静地面对问题,以消除或减轻内心的紧张、焦虑和恐惧,这些行为就是应对。应对分为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前者是指个体未意识到的应对,即心理防御机制;后者是指个体意识到的一些应对,如改变认知、修订目标、寻求社会支持、宣泄和放松等。无意识应对方式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转变为有意识的习惯化了的应对方式,如否认、升华、幽默等。
二、无意识应对(心理防御机制) 人生活在社会中上,心理压力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迫使个体不得不进行应对,并时常运用一些自己并未意识到的心理策略,让这些心理压力或挫折减轻,变成自己容易接受的东西,不至于使自己过于痛苦不安,这就是心理防御的含义。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概念,是潜意识的,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现实出现矛盾而造成心理冲突时,个体就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会不自觉地应用一些潜意识的心理和行为策略,如否认、退化、转移等来减轻焦虑反应。因此适当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能在精神上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度依赖,一旦失效,就会丧失自我调节能力,引起焦虑、紧张、抑郁,甚至精神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