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心理学家雷姆佩尔、霍姆斯和赞纳开始研究关系中的双方是否会随时间发展出不同类型的信任。具体来说,研究团队提出,伴侣可能根据所处的关系阶段和目标,基于不同行为与期望建立信任。
通过回顾过往研究,他们推测这些信任的组成部分也可能相互构建。基于此,团队通过一系列调查与分析,最终确定了信任的三大层级及其关联机制:
1. 行为模式的可预知性。
这是最基础的信任类型,基于伴侣过去行为和反应的稳定性、一致性与自我控制程度而定。换言之,伴侣的行为模式通常是可预期的、有确定感的以及稳定的。这不要求伴侣的表现完美无缺,但需极力避免给对方造成伤害,也尽量不出现冲动或反复无常的行为。
因此,一个可预知的伴侣通常会规避在对方面前做出令人尴尬、失望,或轻率的负面举动。
2. 个人品质的可靠性。
这是第二层级的信任,超越单纯的行为,建立在对伴侣品德与性格的判断之上。简单来说,这是对伴侣个人品质的总体评价,既源于其过往行为模式的可预知性,又进一步升华。本质上,这是一个对伴侣的综合判断,关于伴侣是否诚实、可靠、体贴、值得信赖。
因此,一个可靠的伴侣会被视为始终如一(重视伴侣关切之事)、诚实(不说谎)、忠诚(不背叛)的人。
3. 托付终身的信任。
这是第三层,也是最高层级的信任。伴侣的目标和所处环境都在变化,托付终身的信任是对伴侣未来行为的信心。它以可靠性为基础,并着眼于未来的目标或挑战。这是一种确信感,相信伴侣无论处在何种境遇或出现任何情况都会给予关爱与支持。
因此,"怀有信念"并做出积极预判,需要双方都拥有安全依恋与彼此信任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位值得托付终身的伴侣,可以与之分享心底的秘密、共渡难关、携手应对未来人生的一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