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离婚心理

离婚心理

再婚心理
发表时间:2025-09-03     阅读次数:     字体:【

国外研究表明,有3/4的离婚者在5年内再婚,在李银河的调查中表明,我国的离婚者中有再婚意向的占55.2%。可见婚姻的失败并不能阻挡人们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当然,再婚还包括另一个人群,那就是丧偶者。

国外调查显示,再婚的婚姻生活并不一定比初次婚姻好,尤其是双方都离过婚的。事实证明,其离婚率更高。再婚的危险性比初次结婚高50%,在这部分人中,女性比男性又高出50%。就婚姻维系的时间来看,初次婚姻比再婚长3.3年。也就是说,离过婚的人有较强的离婚倾向。鳏寡者的再婚则较为稳定。

我国在这方面研究不多,据李银河的调查,在再婚的人群中,感到幸福的占74.8%,不幸福的占 25.2%,比国外的情况好得多。

1.再婚夫妻的心理适应

再婚者虽然有过一次婚姻,但是在新的婚姻关系中仍然存在心理适应的问题。与初婚心理适应不同的是,要改变在前一次婚姻中形成的夫妻合作的生活模式,而改变往往比形成更难。与此同时产生的是经常有意无意地将现在的配偶与原配偶相比较。当然,在这种比较中,可能感到现在的配偶比原配偶好,但更多的情况是对现配偶不如原配偶的地方更容易感到,因而引起对原配偶的思念。这种情况在丧偶再婚者身上尤其突出。因此,在有的再婚家庭中,一方会感到对方的原配偶“阴魂不散”,而自己饱受时时被比较之苦。这也会造成有的离婚夫妻再婚以后,与原配偶的感情又死灰复燃,如果因为孩子双方还要不断地联系,那么,原配偶很可能成为新的“第三者”,使再婚的婚姻遭到威胁。可见,再婚者虽然是“过来人”了,但要适应新的婚姻关系还是要付出极大的诚意和努力的。

2.继家庭的亲子关系心理适应

一个再婚家庭以一对再婚夫妻为主,加上一个或几个来自上一次婚姻的孩子与父母共同生活。由于许多离婚纠纷都涉及孩子的问题,所以不少人再婚时,就出现了继子女。

一般说来,人们对第二次婚姻寄予很大的希望,只是到了后来才发现它常常是困难重重的,配偶的孩子往往对继父母充满敌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婚姻,许多再婚的婚姻因此而宣告破产。直至今日,继家庭的亲子关系仍是再婚领域最令人困惑的现象。

造成这种困惑的第一个原因是继亲子关系容易出现混乱,表现为:

(1)个人身份问题

由于离婚纠纷中对子女的监护权大约80%判给了母亲,所以继家庭关系最普遍的现象是新父亲与他的继子女之间出现的那种混乱,陌生的孩子被接纳进来,而实际上,供养他们的是不露面的他们的亲生父亲。

(2)继子女与家中其他孩子的竞争,如果继子女性别不同则会好一些。

(3)同在一个家庭中的几个孩子却有着不同的理想、期望和要求。第二个原因是缺乏爱心,这是比混乱更为重要的原因。继家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继父母和继子女都渴望爱,可是他们都发现自己既不能给他人以爱,也不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爱,甚至他们也不想接受他人的爱。

太原心理咨询师表明,大多数再婚夫妇都希望他们的新伴侣“爱”他们的孩子,这一点在女性一方表现得尤为突出。结果“爱孩子”变成了择偶的一个条件,许多人的再婚目的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找一个“爸爸”或“妈妈”,至少这是一个主要原因。但是继父母很难做到真心爱这个本不是自己的孩子。

再婚虽然可以给孩子重建家庭生活,并有了双亲,但是孩子和他们的继父母一样都会感到很难适应。孩子对继父或继母的适应良好与否,与再婚时孩子的年龄有关。年龄大的孩子,对某种生活模式有了良好的适应后,就不愿意再变化,当他们深受传统上“恶毒后妈”的观念影响,或是和继父母生活在一起得到的不良经验影响,从而产生不良态度时,其适应就更难了。年龄小的孩子为了寻求一种稳定的生活,则可能对继父母比较容易表现出欢迎的态度。

不论孩子的年纪如何,如果他们熟悉以前的父母的爱和关照,就可能拒绝甚至憎恨继父母的爱和关照。如果继父母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时,这种愤恨之情就更为增强;如果孩子因为有继父母而被别人另眼看待,那么,他的适应也会更困难。

再婚家庭关系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已故父母与离婚父母之间存在差异。一部分人认为生父母的死亡导致了继亲子关系的相对简单,而离婚引起的继父母关系就麻烦多了。但情况也不尽如此。一般死亡与再婚之间的时间距离要比离婚与再婚之间长得多,因此,孩子们已经习惯于和单身父母一起生活。故去的父母被他们理想化了,所以新父新母会深受让人比较之苦。相反,如果生身父母还活在世上,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另外,那些从死亡造成婚姻中止的家庭来的孩子,一般年龄要比离婚家庭孩子的年龄大得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适应能力不及婴儿,这在再婚家庭关系中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如上所述种种都造成新的家庭生活发生适应困难,如果继父或继母本来没有当父母的经验,情形将更严重。

从经验来看,开放式的再婚家庭关系是比较好的。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应当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比较宽松的关系,营造轻松的家庭气氛,从而冲淡孩子们对生身父母的怀念。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离婚后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