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过着群居生活,特别是中国人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很多,人老了就非常害怕一个人独自生活。曾有一个针对13963名城市老人的调查显示,10个老人里就有4个觉得自己很孤独,没有可以诉说、倾听的人。另一个对1446名上海老人的调查也表明,42.2%的老人的活动范围仅限家门口,三分之二的老人整年都不出门。子女长大了,年轻人去了远方追逐自己的梦想,老年人退休后回归家庭,颇为孤寂落寞。每当独处时他们会感觉空空落落的,情感无从支持,心理逐渐变得很脆弱。特别是那些生病的老人,很容易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消极厌世,悲伤抑郁,认为自己一只脚已经踏进坟墓了,严重的甚至会有抑郁情绪。
1.“空巢”孤独感的表现
有“空巢”孤独感的人常常回忆起自己的过往,觉得现在不受重视,不愿意去参加社交活动,整天窝在家里,总认为别人冷落了自己,感到晚景凄凉,觉得只要子女离开了,自己就孤独无依。
2、“空巢”孤独感的形成
(1)认知错误。要知道子女离开家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未来。子女总有一天要长大,要成家立业,可身为父母,却很容易突然不适应这样的转变。
(2)感情错觉。一个劲儿地想子女现在不在身边了,感情也会随之而去。
(3)执着于过去。家里不再像以前那么富有生气,倍感孤独。
(4)单纯排外。因为孤独而产生愈加排外的情绪。
3.“空巢”孤独感的治疗
(1)把握当今家庭发展规律
父母养育孩子十几年,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脱离父母的怀抱,迎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也是客观规律。
(2)理性看待孩子的“离巢”
太原心理咨询师表示,孩子“离巢”说明孩子真的长大了。孩子一瞬间成大成人,父母也要随之调整自己的心态。但是在父母眼里,孩子再大也是孩子,总是为孩子担惊受怕。但是,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生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已经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己的处事方法,父母不要总是觉得孩子还没长大,什么事都还要父母负责才行。对待孩子固然要关心,但是不必太过。
如果孩子都长大了,事无巨细都还要父母打理,结了婚没有自己的房子,还和父母挤在一起;经济困顿,捉襟见肘,每月还要靠父母贴补过活。这只能说明子女没有担当,没有能力,这才是家门不幸呢。因此,老人们要为子女的外出打拼而欣慰,不要徒自哀叹。
此外,离巢还可以回巢。子女离家开拓自己的新天地后,父母还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子女联系的,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间要多加交流沟通,相互支持,平时在生活上多多关心和体谅,不要徒留误会,要让子女常回家看看。
(3)夫妻才是真正的终身伴侣
通常来说,孩子出生了,夫妻的心都渐渐偏向孩子,孩子是家里一切的重心,夫妻间相互的关怀体贴似乎少了。孩子离家了,老年夫妇就应该多多关心对方,互相慰藉,夫妇俩可以一起进行一些活动,增进夫妻间的感情,融洽夫妻关系,以此来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的空白。若不幸老伴儿先去了,可以考虑另行择偶,组建新家庭,重拾家庭的温馨气氛,让心灵不再空虚。
(4)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独自一人倍感孤独时,试着多参与社交活动,交朋友,与人和睦相处。首先要乐于助人,赢得真挚的友情,领悟生命的意义。其次也要有求于人,获得别人的帮助,自身也会从心底上感到充实。若自命不凡,遇到挫折还不低头,对于别人伸出的援手置之不理,最后只能是踽踽独行。
(5)开拓新的业余生活
在阅读、写字、作画、练琴、打拳、击剑、养花、饲养动物和写作等活动中得到享受,让自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