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因为某人某事而感到愤怒时,通常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这样写道:“台湾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民众生气时的举动是生闷气,其次是掉头就走和大骂,可见中国人生气首先是习惯压抑,其次是忽略愤怒,最后是怒形于色。”
虽然“无法表达愤怒”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但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这一问题显然更加突出。为了获得更多人的喜爱,为了表现出自己良好的教养,很多人都习惯在处理事情时竭力避免冲突,甚至有时为了考虑别人的感受,而过度压抑自己不满及愤怒的情绪。
但是,这样做真的有用吗?那些被压抑下去的愤怒情绪真的就这样凭空消失了吗?
当然不会,愤怒作为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愤怒的感觉,从心理学上来说,愤怒是愿望或利益一再受到限制、阻碍或侵犯时,内心紧张和痛苦状态逐渐积累而导致的带有反抗和敌意体验的情绪。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对他人的攻击欲。
当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当我们的边界受到侵犯时,身体就会借助愤怒的情绪来提醒自己或对方。有研究表明,出生3个月的婴儿就已经能产生愤怒的行为反应,如果他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他就会用哭闹,甚至伤害自己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是一种内在的生命能量,就像一条流动的小溪,如果我们把水流截住,它不会消失,而是会越积越多,直到最后冲毁堤坝,以另外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者转而流向其他地方,也就是转化为自我攻击。这种被压抑的愤怒是无法长久隐藏的,当不满或生气的时候,无论是否把愤怒的情绪表达出来,他都已经有了那种愤怒的感觉。压抑、隐瞒愤怒并不能够使愤怒消失,相反地。他可能会因为满腔怒火无处宣泄而陷自己于困境之中,这会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心里会有一个攻击的目标。如果这种愤怒能量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释放,它就会积存在我们的身体之中,即使我们已经忘了当时愤怒的理由,愤怒的感觉还在,这种愤怒没有明确的指向,就会“泛化”,让我们对整个世界充满敌意,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将这种愤怒识别出来,反而会对自己这种能量产生恐惧,因而从泛化的愤怒,转化成泛化的焦虑。
心理学家艾耶·古罗·勒内说:“我们必须要倾听自己的愤怒,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保持个性的完整。”很多时候,我们拒绝表达自己的愤怒,是因为我们想维持与外界的良好关系,然而,事情真的能如人们所愿吗?
恰恰相反,一个不能感受并表达愤怒的人,也就不能感受并表达爱。当人们压抑愤怒时,也就同时阻止了自己真实情绪的自然流露,封锁了与他人发生深层次交流的连接通道。如果你否定那些不好的、负面的情绪,那么你就丧失了为自己争取那些正当感觉的机会。消极情绪可能会让你感到痛苦,但这一点,正是你进行自我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快乐、更好的起点。
太原心理咨询师提示:不要害怕失控,以全面开放的心灵去迎接失望和受伤害的感觉,这样才有可能针对它们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