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成长的困惑

成长的困惑

应该式思维: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你心生怨恨
发表时间:2025-07-02     阅读次数:     字体:【

生活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一个人拥有出色的能力或成就,却未能收获相应的尊重与关注时,他会产生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比如因没有收到大公司的 offer 而感到心中不平衡。这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应该式思维在作祟。

应该式思维可以解释为:一种以想象中的规则去衡量现实的思维方式。当现实与想象中的规则不相符时,我们就会产生怨恨、焦虑等负面情绪。“应该式思维”中的“应该”,代表着一个人对不可控事物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所有人都会喜欢我们”。这种思维模式会导致我们对自身不可控因素的盲目自信,使固有思维产生僵化。

那么,有人就会问:“难道追求优秀、追求高薪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表现吗?”实际上,我们要分清“应该式思维”和“希望”的区别。“应该式思维”指的是:你未能获得优秀的成绩,从而陷入过度的负面情绪,指责对方有眼无珠,怨恨社会的不公;“希望”指的是:尽管没有达成目的,你却坦然接受现实,继续追求自己的目标。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在心理上是否以自身制定的规则去替代现实中的规则,是否能够容忍现实与理想的差异。

“应该式思维”不仅是在为难别人,更是在为难自己。网络上所说的“假装自己很努力”其实就是“应该式思维”的产物。就像当你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能力出众的时候,会在“应该式思维”的引导下进行漫无目的的努力,认为“虽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可是那些成功的人都是很努力的,所以我也应该努力”。比如购买大量的书籍,包括英语口语训练、情商、运动、中医养生等。但你的内心并没有特别想要做成的事情,只是单纯地认为努力一定是对的。

其实,很多时候,你只是在单纯享受自己努力的状态,却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些真正努力的人,他们会在努力之前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再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去。

“应该式思维”的产生,源自我们的内心不愿承认,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我们要知道,地球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停止转动,生活也不会因我们的喜怒哀乐而改变。那我们该如何避免“应该式思维”?

1.接纳不可控因素

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努力控制自己能够掌握的事情,并且放弃试图控制不可控因素的想法。以面对一件事情为例,分清其中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将精力集中在你能够控制的部分。

2.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

不要让社会的规则和他人的期待束缚自己的想法。当我们产生"我应该……”的想法时,为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是一味地沉迷在努力的状态中。比如,将“我应该学英语”变成“我想要学英语”。把在现实中随波逐流的状态转化成一种试图拥有或掌握的决心。

我们有时候会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不是接受事实,随便找一个理由搪塞自己就能逃避内心的脆弱?太原心理咨询师成向东老师表示,接受事实只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法直视时,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找到自己能够切入的点,努力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开启自己的新征程。

 
上一篇:过度概化:别把一次负面经历变成宿命
下一篇:索取型人格,正在毁掉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