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在经历一次失败之后,就对人生失去希望,将失败认为是自己一生都无法逃脱的宿命。其实,这就是一种“过度概化”的心理。也就是说,将一件偶然发生的坏事情的影响不断扩大,甚至认为这就是整件事情的最后结果。每个人都不喜欢失败,但仅用一次失败就来定义人生,未免太过草率。“过度概化”的心理,无疑会让我们陷入消极情绪的陷阱之中,从而对生活失去希望。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群羊,结果被一个教徒骗走了好几只。农夫非常愤怒,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旦看到有人和教徒来往,就告诉对方,这些教徒都是道貌岸然的家伙。有一天,一个传教士来到农夫的农场,说要买一只羊。然后,他挑了一只非常瘦弱,看着就不太健康的羊。农夫很奇怪,于是问道:“你为什么要买一只病羊呢?”传教士笑着说:“我要将这只羊拴在我家门口,告诉所有过路的人,这只羊是从你的农场里面买的。这样,大家就会认为你这里的羊都是这样的。"农夫听了,很愤怒地质问传教士为什么要这样做。传教士说道:“这不是你一直在做的事情吗?”
“过度概化”的心理会导致人们将本无内在联系的特征联系在了一起,断言这种特征必然会出现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在遭遇失败的时候,这种心理会更加强烈。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一个心理学概念,叫作“吞钩现象”,这是基于一个有趣的现象:鱼儿在咬钩之后,越是疯狂地挣扎,鱼钩就越陷越紧,越是难以挣脱。人生当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都不想品尝失败的痛苦,就如鱼儿不想被鱼钩挂住。但我们也知道,没有谁可以生下来就能成功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如果不能正确而积极地对待失败,那么将会不可避免地遭受更大的失败。
我们都希望很容易就能获得成功,对于失败难免会心有抵触,无法接受。当事情失败了,只是在告诉我们此路不通,另想他法。假如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对于失败的抱怨就会减少许多。
贝多芬从小家境贫寒,还在26岁的时候失去了听觉,但他并没有因为一次痛苦的遭遇而放弃自己的音乐之路,反而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南朝的祖冲之,1500多年前,依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了大量的演算,成了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成功不是偶然,是无数个偶然造就的人生必然。
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很多时候,失败一次并不可怕。无论做什么事情,每个人都有失败的可能。你并不需要将其看作自己人生的最终结果。很多时候,一次失败反而可以增长你的经验。正确地对待失败,你才能够找到失败的根本原因,进而解决它。
当我们为失败而感到沮丧时,我们不如想一想,难道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们没有一点欢乐的时光?也没有一点成功的经历?回忆一下以前成功时的喜悦,也会相当程度上提升我们的自信心,让我们认识到,现在的失败也只是一时的。生活中,没人能保证每个人的每个抉择都是正确的。并且,许多失败并非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只是运气不佳而已。假如我们一直深陷于固有的失败中,我们或许就会采取一些更激烈的手段,孤注一掷,就像一个赌徒,输了一次后,即便借钱也要赢回来,最终越输越多。那样的话,或许失败真的就越来越多,离成功就越来越远了。
太原心理咨询师成向东老师表示: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垂头丧气,他会努力分析失败的原因,再次挑战。在生活中,第一次尝试就能获得成功的事情毕竟是少数,很多事情都是在不断失败、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其实很多时候,终点就在我们前进路上的下一站,如果我们不愿再尝试,那我们也许就再也没有到达终点的机会。所以,面对失败,我们不要急于否定自己,多尝试一次,就会多一次接近成功的机会。放弃只会让我们变成一个对自己、对现实绝望的人,而坚持往往会让我们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