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从身边还是各种媒体上,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励志故事:某某如何努力工作,最后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换言之,你之所以今天还没有成功,就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你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付出并不总等于得到,不管你给自己强加多大的压力,你所做的事情总有一部分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毫无收获。当你被那些名人的成功故事激励得热血沸腾时,有一点一定要提前知晓:他们口中所说的努力,只占他们成功策略中的一小部分,除了专注于工作,促成他们成功的因素还包括明确而合理的目标、饱满的信心、周密的计划、坚毅的意志、非凡的能力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帮助等,缺一不可。
不是每个人一腔热忱的付出,或者孤注一掷的努力都能有所收获,这是一种普遍性的误解。如果非要给成功加一个条件的话,那也是主观努力加客观环境共回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无视能力与目标的限制,勉强自己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不仅于结果无益,还会使自己的心理陷入一种狂乱的状态。
很多陷入该心理误区的人,都有一个非彼即此的概念,即如果在事业、工作上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就意味着可怕的失败。因此,他们往往会掉入过度工作的怪圈,即使有些工作是完全不必要的,他们也会一直让自己处于“忙”的状态之中,直到自己不能胜任为止,就像一个被放在滚轮上的小白鼠,日复一日地奔跑,直到筋疲力尽。
乔治·莱赫纳博士和艾拉·席柏博士在《人格适应发展史》一书中,曾讲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在障碍箱子的一端放了一只老鼠,另一端放置了一片奶酪,老鼠与奶酪之间隔着一道充电的铁栅栏。如果老鼠在被放进箱子之前已经喂饱了食物,它对奶酪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就是表面化的;如果没有喂饱这只老鼠,而且它已经被饿坏了,
那么它会想尽一切办法吃到那片奶酪,甚至不顾遭受电击的危险,甘愿碰触铁栅栏。在饥饿的驱使下,它会不断地尝试,直到成功或是累倒。他们借助这个实验,向人们解释,需求会在多大程度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对危险的判断。尽管人类是不同于老鼠的、有理智的高级动物,但在实际生活中,就像实验中的老鼠一样,有些人认为快乐就需要有很多钱,有些人认为成就大于一切,当他们致力于满足这种需求而不顾一切时,生命中的其他需求就被冷落了,危险也会被置之脑后。
人活在世上,可以说,所有的行为都是由需求催生的。人应当通过了解自己的需求,界定自己可胜任的范围,找到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舒适、最合理的位置,否则就会反被需求所控制。
那么,如何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呢?需求不是要求,需求也不是向往,我们对其进行辨别,界定哪些需求是基本的,哪些需求不是出于自己的本心,而是受其他因素影响强加上去的,把自认为少了它就无法生存的东西定位出来,就可以帮你更好地了解你自己。
太原心理咨询专家成向东老师提示,下面两段文字,第一段是一些实际的需求,第二段是一些不实际的需求。你可以尽力去追求自己能力胜任范围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对那些不实际的要心怀警惕。
实际的基本需要:自信、友谊、尊重、信任、爱情、技术、思考及逻辑能力、创造力、自由、自律。
不实际的需要:权力、势力、愚忠、崇拜、控制力、依赖、天才、寻求最好的、惊人的智力能力、练达的交际能力、辉煌的成就、肆意犯罪、纵欲。
通过上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需求而忽视了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而一旦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你就会觉得沮丧,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却不知该怎样缓解,最后的结果就是,你既追求不到自己设定的那些无法满足的目标,同时又失去了理解自己、令自己快乐的机会。
因此,我们必须把握自我需求,界定自己可以胜任的范围。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不如意的时候,应该适时省察自己,问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需求和标准出了问题。你除了需要一个远期目标之外,还需要给自己设立一些目前可以实现的较迫切的目标,然后立足于这些目标的实现以求取成功。
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挫败的感觉,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看这项挫败是由你自己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还是由你自己的行为疏忽或判断失误造成的,如果一个人的理想与标准很不切实际或要求过多,则势必会成为“必须”和“应该”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