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作家、商界知名人士查尔斯·哈奈尔曾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可塑的、深不可测的精神物质海洋之中。”在这个精神物质的海洋里,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神奇而强大的力量,它支配我们的行动,时而带给我们喜悦,时而带给我们忧愁,时而带给我们深深的疑惑…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很多想法或疑惑萦绕心头,但我们并不了解真相。大多时候,我们不是命运的囚犯,而是心灵的囚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操控着人类的神奇力量一我们的心理!
很多人都在研究,究竟是什么因素让陌生的男女互相吸引,坠入爱河的。多数的研究者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男人首先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令自己心动的女性而开始恋爱的,而女性却可以象密关系:登情是暂学更是艺术被一个最初令她们不太感兴趣的男性俘获芳心。社会心理学家们曾经针对两性坠人爱河的过程作过广泛的调查,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了这个人?男女两性在选择爱人的理由上完全不同。男性在相识的最初,更容易被外貌所吸引,然后才是人格和个性。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因为男人的性格而爱上他们。对于很多女性而言,一位男士对待她的方式,他的言行举止,将可能为女性制造出一种恰到好处的感情氛围,而这种氛围正是使得女性被吸引的开始。
要想俘获一个人的心,首先要读懂他的内心。当一个人对另一个说“我爱你”的时候,说“爱”的那个人所要表达的含义,和听的那个人,所理解的可能相差千里。每个人渴望从爱中得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人们希望一开始的吸引力可以成为一段爱情的开端,而这吸引力也就是对方希望从“爱”中得到的东西。在看到一对情侣的时候,大家经常会琢磨,她(他)是怎么看上他(她)的哪?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一个心理学定律: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无论在人际交往,还是认识事物时,人们经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少量的信息对别人或其他事物做出全面的结论。
它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晕轮效应状态下,一个人或事物的某个优点或缺点一且变为光环粉其他缺点或优点也就隐退到光环的背后,被别人忽视了。在求爱过程中,“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晕轮效应的表男人为爱慕之情所迷,便觉得所爱女子像西施一样,无处不美黄庭坚曾有诗云“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限,称最相得”,便是由这句古话而来的。情人在相恋的时候,总是略对方的缺点,认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双方看来也是无所谓的。在19世纪40年代初的英国,有一个著名女诗人叫伊丽花白·芭莉特。她原来是个卧床的病人,而且已经年近四十,始终没有出嫁。但她却写得一手好诗,拥有众多的诗迷。其中一个叫白郎宁的诗迷,比芭莉特小六岁,向她求爱。但她鉴于自己的身体状况,觉得两人并不合适,开始加以拒绝。但白郎宁坚持不懈,终于打动了她那颗已经封闭的心。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白郎宁拉着芭莉特的手说:“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得多。”爱的力量真是伟大,一段时间之后,芭莉特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
在一股人眼里,芭莉特相貌并不出众,而且身体还不健康,何美之有?可白郎宁却在她的诗里发现了她的内在美,由内向外扩散,芭莉特成了他眼里最美丽可爱的女人。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效应是由于感知者的情感引起的对他人的一种主观倾向。由于我们在感知他人时有一种情感效应,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容易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或某物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令我们客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的好的特征。反之,如果某人或某物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坏的。再如登门槛效应,这个效应指一个人一旦先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使自己的形象看起来不自相矛盾,在心理惯性的支配下,就有可能接受他人更高的要求,哪怕是原本不愿接受的要求。这种现象就好比登门槛,只要对方乐意稍稍打开一条门缝,让你登了他的门槛,你就有可能进入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