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丘比特之箭不是虚幻的无中生有,它和性欲、音乐、巧克力一样,都源于刺激多巴胺的释放。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玛丽莲·卡罗尔就说,食物、酒精和药物带来的刺激和神经递质的作用一样。性欲、迷恋和厮守是特定的化学物质刺激了5亿年来都存在于大脑的快感传输路径。所以,不少人认为,正是有了这个路径,人类才对爱情心驰神往。
不过对爱情的长期研究却发现,恐惧可能是爱情的另一面。在英国的著名卡比兰诺峡谷吊桥上,有一个实验便证明了恐佩对于求爱的作用。
请一位美丽的女大学生站在吊桥的中央并向过桥的男士搭话“能请您参加一项关于自然景观和创造性的心理学研究吗?”然后请对方看图片并说:“现在时间不是很充裕,如果您和这项研究有兴趣的话,不妨在有空的时候打电话给我,我很乐意向您进一步说明。”在另一座固定的砖桥上也做了同样的实验,并且在桥上执行实验的女大学生为同一个人。然后比较了男士打电话的数量,这个数据才是本次实验的最终目的。
结果那些通过吊桥的男士打来的电话更多。原因是在吊桥上的男士处于刺激性生理兴奋状态。太原心理医生:在兴奋状态时刚好出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性,心里的兴奋容易被误以为是一见钟情。在砖桥上的男性没有处于兴奋状态,也没产生爱慕情感,所以打来的电话也少。同样的情况用男性作实验执行者时,两座桥上的人都很少打来电话。这表示兴奋感和爱情是有关联的。
【第一组通过危险吊桥的男性感到心跳加快、神经紧张,他们倾听女性说话较为专注,打来电话的人数相对较多,占
50%。】
【第二组
通过固定砖桥的男性没有明显的生理反应,他们倾听女性说话的时间较短,打来电话的人数相对较少,占
12.5%。】根据这个实验,社会心理学家亚瑟·安隆得出的结论是:性冲动实质上是恐惧引起,而不是异性相吸。我们会误认为异性相吸是因为求爱时的化学物质刺激写引起的恐惧,和性冲动没有区别.所以会混酒。危险的信息刺激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和热恋时的情况相同。在这两种情况下,肾上腺素都会让我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浓度增大。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认为情绪的产生要在受到情绪的刺激后经过评估的过程,对相同情景刺激的不同的评估结果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由于人类的情绪受认知和生理两个因素决定,在情绪产生的过程中,有时会形成情绪的认知混淆。
一个非常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9·11”事件。美国人在经历了那一天的噩梦后,也让爱情的研究有了更大进步。《时代周刊》有一篇名为“世界末日的爱情”写道,曼哈顿的情侣们发觉在经历了世贸大楼的坍塌之后,和陌生人的交谈变得非常容易。有一位女士就说:“我对这种轻松的攀谈感到惊讶!”而灾难降临的那一刻,被描述成“糟糕的约会”或是“性的启示”,表达了强烈的情感。有一位男性表示他和地铁里邂逅的女士谈起世贸中心,会庆幸自己还活着。
同样的例子就是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震后的青年男女出现了结婚潮,他们普遍表现出了爱情的责任。而回归到电影之中,无数的影片结尾,男女主人公一起经历了生死考验,接吻就似乎成了必然。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爱情源于危险。青年男女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的确有必要一起经历些小危验。比如一起潜水、越野或是坐云霄飞车。当然,为了协调好时间,最好要计划一下约会。约会还可以是攀岩、蹦极和远足通过这些运动中产生的肾上腺素,爱情甚至能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