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孩子白天睡觉,晚上玩手机,而且无节制,一举一动懒洋洋,身边的人就会说他们无病呻吟,怕吃苦,不愿努力,缺乏自律。其实,家长越是这样认为,孩子越会与你“唱反调”。因为他们别无选择,除了黑白颠倒,拿手机消遣,白天装聋作哑或干脆睡大觉,恐怕也只有自伤,甚至结束生命。
听听抑郁症患者的声音:“父母都说我慵懒,他们不知我是多努力的一个人!”“我不光学习很拼,在抗郁过程中我也很拼,可为什么我就是克服不了抑郁呢?”我想说的是,年轻人需要自律。如果不自律,就会玩物丧志。只要自律,该做不该做,自己就有原则性,这是自律的好处。
自律的坏处呢?大自然有个规律:客观的东西越控制(自律)越好,比如行为习惯。主观的东西越控制(自律)越糟糕,比如失眠“习惯"”(我们也称之为反习惯),你越是发奋努力,下定决心睡觉,你越睡不了觉。
然而,在处理客观事件中,一旦过度就会适得其反。比如家里卫生,就属于客观性问题。按理说,越打扫应该越干净,所以很多爱干净的家庭主妇,每天都乐此不疲地打扫卫生,把家里搞得干干净净,让人赏心悦目,每天都有好心情。但有一种人,非常爱干净,虽然也是天天打扫卫生,只要看到哪个地方弄脏了一点点,就迫不及待地要把它弄干净。结果收获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他一天到晚抱怨家里拼命打扫后还是不干净,其实已经非常干净了,但他还是觉得家里很脏。这是什么原因?其实就是心理问题,他已经变成了强迫性的洁辞症患者。大多数人带着平常心去做事,极少数人则带着苛刻(用放大镜,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去做事,结果迥然相异。通俗点说,不管做什么事,比如打扫家里卫生,如果你“沉迷”
其中,执着于此,就会在清扫过程中,感到难过。也就是说,清扫一旦过度,上升到心理层面,就变味了,原本属于客观的问题就会变成主观问题。
凡事都有个原则,有个度,一旦超越了“度”的原则,性质就变了—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自律用错了方向,或者过于自律,对自己太严格了,或者对朋友太苛刻了,都会适得其反。自律或讲原则要看什么事,而且还要把握一个度。
其实抑郁症患者都是一些自律性很强的人,可为什么自律容易变成抑郁症呢?而且往往会走向问题的反面一放任自由呢?我们看到不少自律的人,最后蜕变为无原则地放纵自己。比如从前很爱干净的人突然一下变得邋里邋遢,以前很拼命的人突然变得一蹶不振,以前从不玩手机的人突然变成手机迷。物极必反。自律性强的人自我攻击或自我压制比常人更狠、更拼、更残忍。忍得越久,复仇的冲动或欲望更强烈。黄河东去,天经地义,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为了不让黄河泛滥成灾,如果从正面把它堵得滴水不漏,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黄河崩溃,而且一泻千里,更加肆无忌惮地往下流,更加泛滥成灾。如果当初什么都不管,黄河最多只能是天灾,现在却因为人为地堵截,导致人为灾难。
本来年轻人玩玩手机游戏很正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黄河东去,浩浩荡荡),如果采取不当教育和管理(如从正面堵截黄河),断然阻止孩子玩手机(当然也有一部分很自律的孩子,自觉抵制玩手机),久而入之,势必导致孩子想玩手机的欲望空前高涨,势不可当,最后不得不决堤了,清了,一泻千里,泛溢成灾,不可收拾了。
本来这个时侯,玩手机可以成为一种降低焦虑的模式(因为他们白:不肯面对现实,白天只有睡觉,而晚上玩手机,或者胡思乱想),但被家长一次次断然否决,让孩子处于更加焦虑之中…孩子无节制地玩手机背后的原因就是过于自律。如果不自律,随心由性,问题还不会那么糟糕。就是因为父母或学校人为地介入,才导致问题走向反面。
更可怕的是,崩溃后没多久,他又会重拾信心,又会继续堵截,从不反省自己的方向错了,不知道黄河东去乃天道。不知道人要糊涂一点,不能太讲究了。太原心理咨询师认为:因为孩子不知道自然规律,总是认为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完全可以战胜一切阻力,因此他会不懈地努力,拼命控制,拼命去堵,结果必然是更大的灾难。
很多事情不是靠努力控制或自律才能成功的,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当人的主观意志(或自律)和自然规律发生冲突时,不是去改变自然规律,而是要改变自己的主观愿望。过度的自律就是堵自然规律。当堵的结果一次一次崩溃后,一次一次总结失败的教训,认为还是自己的力量不够,还是自己的方法不够先进,还是对自己下手不够狠,所以他更拼、更狠、更有劲地强逼着自己去堵,最后惨不忍睹,患上抑郁症也就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