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焦虑但健康的人来说,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一种缓和的治疗方法,但对于许多真正“患病”的人来说,它又缺乏深度和严谨性人们普遍认为以人为中心疗法是温和的、无害的,对于想要倾诉的人来说比较有用,但对于真正精神困扰的人来说,这种四平八稳的方法似乎并没有多少用处。如果患者只是面临轻度的精神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较为敏感,那么向不评判、不苛求的人倾诉一下或许有用,但是对于重度心理问题来说,以人为中心疗法似乎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巧。与之矛盾的是,科韦利(Kovel,1976:116)持有另一种观点:以人为中心疗法适合极度不安、状态“不适合”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基于这种观点,通过先期治疗和接触了解,以人为中心疗法成功地为自己正了名,见第34个关键点)。这两种说法的出发都认为以人为中心疗法是温和的,但不适用于重度情感困扰者。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以人为中心疗法对精神疾病严重的患者来说有用,但是旧的观点一时间仍难以改变。太原心理咨询师成向东认为:事实上,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的威斯康星项目中,当使用被诊断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来测试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有效性时,就有证据表明以人为中心疗法适用于“极度不安”的患者。
从某种程度来讲,以人为中心疗法对于患有重度精神和(或)情感困扰者的效力又回到了这样一种无力的争论,即关于“咨询”和心理治疗之间差异的说法.大多数情况下,因为治疗关系的性质、持续时间和“深度”是来访者决定的,所以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不存在这样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师不会从事被别人称为“心理治疗”的事。哪怕是路能演览一下以人为中心理论文献也能得到这样的结果。现在已经有大量文献表明。以人为中心在精神病理学中的作用(见第33个关键点),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师他已经发表了大量有关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来访者如接触缺陷(见第34个关键点)、“困难型”加工过程(见第36个关键点)、“边缘性人格”“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人格障碍”患者等的文献(Lambers,1994:105-120)。最近,约瑟夫和沃斯利Joseph and Worsley,2005&2007)出版了两本专著,讲述了以人为中心疗法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理论、实践和研究证据,而皮尔斯和萨默贝克(Pearceand Sommerbeck,2014)著作标题是“对困难边缘型患者的以人为中心的实践”。同时,在英语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直到20世纪末,以人为中心疗法对重度情感和心理困扰患者的适用性证据看起来确实一直短缺,但也有相当多的发表物尝试表明,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师不仅仅局限在面对“焦虑但健康的患者”时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在发展实践的同时,理论也在发展。现在大家都应该清楚,以人为中心疗法在面对“精神病理学”状态时至少与其他任何方法一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