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文章推荐

心理文章推荐

躯体形式障碍的心理治疗
发表时间:2023-09-23     阅读次数:     字体:【

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

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

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

与先占观念。这些躯体症状被认为是心理冲突和个性倾向所致,但对病人来说,即使症状与应

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

郁情绪。

Karvonen报道1966年出生的1598名人群中躯体化障碍的患病率为1.1%,女:男为51。由于调查依据的诊断标准ICD-10与DSM-Ⅳ有所不同,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类的患病率有很大的出入。Grabe等在一个4075名的普通人群样本的调查中,按DSM-Ⅲ-R诊断标准躯体形式疼痛的患病率为33.7%,按DSM-诊断标准患病率则降至12.3%。Fink在392名内科住院病人中,用ICD-10诊断标准,5%患躯体化障碍,而用DSM-Ⅳ标准则为1.5%。与此相反的是在ICD-10标准下仅有0.7%患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而DSM-V标准下则为10%。MdeWaal报道为16.1%。国内孟凡强等利用ICD-10诊断标准,发现综合医院门诊就诊患者18.2%为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占门诊总就诊数的7.4%。一般认为,躯体化障碍患者以

女性多见,女性人口中的患病率约1%,起病多在30岁之前。Eggor认为女孩的躯体化症状与

情感障碍有较强相关,男孩则与行为分裂相关,表明男孩与女孩的精神生物学过程可能不同。

一、发病原因

(一)遗传因素

躯体形式障碍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关。如Cloninger等(1984)和 Sigvardsson等(1986)的

寄养子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与功能性躯体症状的发病有关。但就目前的资料,尚不能做出

遗传因素对此类疾病影响力度的结论。在对一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证明,其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器质性疼痛;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遗传史与疼痛量呈正相关。

(二)个性特征

不论男女病人其MMPI的廓图均呈1、2、3、7型,其两点编码基本符合神经症的性格特征。“神经质”个性的患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导致感觉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Sterm的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病人常合并一定的人格障碍,以被动依赖型、表演型、敏感攻击型较多见。

(三)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因素

相关研究中有人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存在着脑干网状结构注意和唤醒功能的改变,有关脑功能不对称的研究把转换障碍的感觉、注意和情绪改变与大脑右半球信息处理过程方式联系起来,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脑研究指向第二感觉区(S11),该区似乎特别适合用来解释其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的动力学机制。有人认为在情绪冲突时体内的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及血液生化改变导致血管、内脏器官、肌张力等改变,这些生理反应被患者感受为躯体症状。

(四)心理社会因素

1.潜意识获益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这类躯体症状可以在潜意识中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通过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突;二是通过呈现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关心和照顾。

2.认知作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响认知过程,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当事人对躯体信息的感觉增强,选择性地注意躯体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与疾病有关的联想和记忆及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

3.述情障碍有人认为,低文化者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其深藏的感情,即所谓“述情障碍”(alexithymia)。Lesser认为述情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人格特征,患者不善于表达其内心冲突,描述躯体不适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是内心感情还是躯体感觉。有人认

为患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其情绪体验没有传达到大脑皮质并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而是经过由神经形成所谓“器官语言”释放出来。

4.生活事件 Dantzer强调生活事件与躯体之间的联系。 Bacon发现生活事件与身体主

诉成正比,作者的研究也发现负性事件的刺激量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生活事件与疼痛量呈正相关,研究组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疼痛量呈负相关。生活事件中以长期性应激为主。

5.社会文化因素有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特别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且文化较低者。还有研究显示慢性功能性疼痛也多见于女性文化程度较低者。有人认为情绪的表达受特定的社

会文化影响,无论在20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还是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基层社会,负性情绪都常常被看成是无能耻辱的表现,从而阻碍了该类情绪的直接表露,而躯体不适的主

诉则是一种“合法”途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患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否认,甚至于不能

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而关注自身的躯体不适。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但患者却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

二、临床表现

躯体症状可涉及全身及各个系统,多表现为各种不适或疼痛,但不能发现器质性损害证据。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主要临床类型如下。

(一)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又称Briquet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和疼痛;常起病于30岁以前,病程持续至少2年以上;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长期反复就医和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症状可归纳为以下4类。

1.疼痛这是一组经常存在的症状。部位常很广泛,如头部、颈部、腹部、背部、关节、四肢、胸部、直肠等各种性质的疼痛,不固定于某一处,可发生于月经期、性交或排尿时。

2.胃肠道症状这一组症状也很常见,如气、反酸、恶心、吐、腹、腹泻或某些食物引起特别不适。胃肠道检查仅见浅表性胃炎或肠道激惹综合征,难以解释患者经常存在的严重症状。

3.性功能障碍常见的如:性冷淡、勃起和射精障碍、经期紊乱、经血过多等。

4.假性神经症状这类症状提示神经系统疾病,但检查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证据。常见的有:共济失调、肢体瘫疾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失声、尿潴留、触觉或痛觉缺失、复视、失明、失聪、抽搐等转换症状。

(二)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诉述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为此感到痛苦;但医学检查不能发现躯体疾病和任何器质性病变证据。其病程多在6个月以上,有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常见的症状如:疲乏无力、食欲缺乏,以及胃肠道或泌尿系统不适。这一临床类型可看作不典型的躯体化障碍。其症状涉及的部位不如躯体化障碍广泛,也不那么丰富,其病程不一定都长达2年以上,

(三)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类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对自身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害怕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认为自己已经患了严重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这类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身体功能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注意。而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在警觉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一般轻微的感觉也会引起患者明显不适或严重不安,感到难以忍受;从而使患者确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尽管各种检查结果并不支持患者的揣测,医生也耐心解释、再三保证患者没有严重疾病,患者往往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或治疗。由于患者的注意全部或大部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至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

上述症状在不同患者表现不尽一致。有的疑病性不适感十分明显,可伴有焦虑或抑郁(感觉性疑病症);有的疑病观念较突出,躯体不适、或心境变化不显著(观念性疑病症)。有的患者的族校模成較广有的为单一的疑症状,表体明确(状疑病症),」从未达到荒谬的,想程度。患者大多知道自己患病的证据不充分,因而切希望通过反复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要求治疗。

(四)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又称心因性疼痛。有时临床上把一些原因不明的慢性疼痛统称为慢性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各种部位的持久性疼痛,使患者感到痛苦,或影响其社会功能,但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部位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引起这类持久性疼痛症状。典型的疼痛部位是头痛、非典型面部痛,腰背痛和慢性盆腔痛;但身体其他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疼痛,疼痛可位于体表、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性质可为模糊的钝痛、胀痛、酸痛或锐痛。临床上有证据表明;心理因素或情绪冲突对这类疼痛的发生,加剧,持续和严重程度起了重要作用。

发病高峰年龄在30—50岁,女性患者2倍于男性,以体力劳动者居多。有家族聚集倾向。患者常以慢性疼痛作为其突出症状而反复求医,往往使用过多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甚至外科手术治疗,未能取得确切效果,常导致镇静、镇痛药物依赖,并伴发焦虑、抑郁和失眠。

三、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本病患者除诉述众多躯体症状外,还有着漫长而无甚效果的就诊经历,情绪紧张而焦虑。医生要特别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对患者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让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对治疗抱有信心。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接触技巧至关重要。患者常表现依赖性、表演性及受到伤害的疾病行为,好抱怨或感到委曲。有的患者沉湎于痛苦中,习惯于对药物的依赖,有的甚至带有敌意和威胁,使治疗者处于被动地位或缺乏耐心。医生既要对患者的痛苦表示理解,又要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既定的治疗目标和已获得的成果上,如睡眠的改善、疼痛的减轻等。要勉励病人将轻微的躯体不适如同正常感知的一部分,并与之和平共处;宜逐渐增加活动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心理治疗更为重要。主要采取系统、个别的短程面谈的方式,每次至少20分钟,疗程约3个月。治疗的目的在于让患者认识自己的不良疾病行为,分析引发疾病的有关因素;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对生活事件及躯体病痛的正确态度。2.认知疗法首先要让患者认识到,虽然病痛是他真实的感受,但并不存在器质性病变,对生命、健康不会带来威胁;要纠正错误的认知,重建正确的疾病概念和对待疾病的态度,学会与症状并存,要转移注意力,尽量忽视它,并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3.环境及家庭治疗调整患者所处的环境对矫正疾病行为、发展健康行为至关重要。医生要协助病人增强对社会环境和家庭的适应能力,鼓励病人努力学会自我调节,尽早摆脱依赖性。其配偶和亲友对病人的疾病和痛苦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同情,改变消极、冷漠、歧视的态度,建立积极、关心、帮助的家庭气氛。有研究表明,短期或长期的家庭治疗对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是十分有效的。

4.森田疗法森田认为发生神经质的人都有疑病素质。他们对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不适极为敏感。而过敏的感觉又会促使进一步注意体验某种感觉。这样一来,感觉和注意就出现一种交互作用。森田称这一现象为“精神交互作用”,认为它是神经质产生的基本机制。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是接受和服从事物运行的客观法则,它能最终打破神经质病人的精神交互作用。而要做到顺其自然就要求病人在这一态度的指导下正视消极体验,接受各种症状的出现,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这样,病人心里的动机冲突就排除了,他的痛苦就减轻了。

四、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各种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由于这类患者常伴抑郁和焦虑,又有躯体化的主诉,使用SSRI(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副作用少。抗焦虑作用显著的其他抗抑郁药也是有价值的,如圣约翰草提取物、文拉法辛、米氮平、曲唑酮等。认知行为治疗和SSRI类抗抑郁药联用被认为比单用药物或单用认知行为治疗更有效。


 
上一篇:精神发育迟滞概述
下一篇:焦虑:每天都在担心天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