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观点认为自恋者是低度自尊的,但下面有些实验依据与此观点相反(Baumeister,2001)。自恋者特征性地认为他们比其他人优越,在对自我的评估报道中常常压低了他们的高度自尊。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发现,自恋、高度自尊与攻击、暴力行为相关联。不过,需要更多的临床和非临床人群的对照研究来澄清这些关系。自恋型个体临床表现为自尊受损,在自尊受到威胁时,常常反应强烈。
自我验证理论认为,自尊是惠者寻求反馈背后的原动力(Swann,1990)。夸大自我形象的个体易于产生和保持虚构的正偏倚,他们渴求积极反馈,避免自我观念的改变,对别人要求苛刻,以敌意和攻击应对矛盾,行为不协调,与低度自尊者完全不同(Baumeister.Smart,&Boden,1996),在成人和住院青年中发现对自我形象虚构的正性偏倚与攻击性行为、人际关系不良、不受欢迎的个性、抗衡他人的拒绝等相关联(Colvin,Block,&Funder,1995;Perez,Pettit,.&David等,2001),爱逞威风的人高估了他们在理论上和人际交往中的技能,承认存在不现实的高度自。同样地,研究发现城市中贫民区有暴力行为的年轻人存在明显高度自尊而非低度自尊(Baumeister,2001)。在各种实验室研究中均提到自恋与敌意攻击之间的关系(Kernis,.Grannemann,.&Barclay..1989;Rhodewalt,&Mort,1995).Raskin等(1991)认为自恋与支配欲和敌意呈正相关,Wink等(1991)认为自恋还与夸大、爱出风头、轻视别人呈正相关。自恋者在自我受到威胁时,如对其坏的评价,攻击他人的行为会有所趋缓(Baumeister,,Bushman等,20OO;Bushman,Baumeister,1998)。在监禁的暴力患者中,发现高度自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家庭暴力的危险标志,尤其是家族中有虐待史者则更明显(Dutton,Hart,1992)。Baumeister(200)研究发现,与男性大学生相比,暴力犯晕者显示了中度到高度的自尊,平均自恋分数高于其他任何公布过的资料。Baumeister指出:“只要没有人侮辱或批评自恋者,他们就不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攻击性行为”(p101)。Bushman和Baumeister(1998)运用精神动力学的动机理论将高度自尊和自恋区别开来,并从认知中分离出情感。他们指出“高度自尊指认为自己很好,而自恋则意味着热切地想要认为自己很好”(①.228)。他们认为自恋是高度自尊的亚类目,自恋者虽然对外在威胁自尊的事件有反应,但对自我形象的认识是夸张而固定的。在文章中对认知模式未作评述。尽管自尊和自恋存在关联,但二者有不同的特征。高度自尊的个体不一定是自恋者,二者对个人价值均很自信,高度自尊者对自我的尊重通常基于现实的自我评价,包括在社会规范和机遇指导下认可的才能、成绩、人际关系。而NPD患者的自尊是建立在表面的成功和经历威胁自尊事件上的,这种对自尊的威胁通常是由对成功的挑战转变而成的。自恋者仍然固守着无瑕疵或强大的形象的重要性,有如水仙爱幕自己的倒影而在水边生根一样。一日无瑕的形象不存在,不如别人的核心信念就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