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模仿疗法
模仿疗法(modelling therapy)是利用个体所具有的学习新行为的倾向,来帮助个体克服不良行为,逐渐获得适应性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模仿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即个体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而习得。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学习而获得的。模仿疗法是Bandura首先于1962年提出的,他通过实验发现,特别害怕狗的儿童,在示范者的表率作用下易于消除焦虑恐惧情绪,敢于逐渐与狗接近。但是如果没有示范者的表率作用,即使告诉儿童狗是如何温顺,孩子也不敢接近。以后,Bandura进一步指出,模仿学习可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进行,个体仅仅通过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获得模仿学习的目的。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建立起来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通过这一途径而形成的,如孩子看到电影、电视中的残暴镜头及攻击行为,往往也会去模仿而富有攻击性。因此,对于某些患者,可通过示范,让其逐渐建立适应性行为。模仿疗法主要适用于儿童的集体心理治疗。
七、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是利用现代电子仪器,使通常人们不能觉察的内脏
生理功能(如血压、心率、呼吸、生物电活动等),给予处理转换成个体能觉察到的信号显示出来,以帮助个体自我控制和调节这些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反馈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重新返回到本系统,对本系统功能起增减作用的现象。对人类来说这种输出信号属生物信号,故命名为生物反馈。
(一)理论基础
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心理活动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神经系统的随意与不随意之间,均
存在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而且都受大脑皮质的控制。皮质的意识活动与皮质下的无意识活
动,这以皮质与皮质以下丰富的神经联系为基础。不受意识支配的皮质下中枢(边缘系统、下丘脑),既有调节情绪,又有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这一事实说明心理的情绪反应与生理的内脏活动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许多研究都证实了心理过程与内脏活动的相关性。临床实践证明,持久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紊乱,从而引起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心律失常;强烈的精神应激因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脑出血等。心理社会应激因素通过意识(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情绪反应,使不受意识支配的内脏活动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即所谓心身疾病),这充分证明了随意躯体神经系统与不随意的自主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神经结构方面的联系。生物反馈疗法将属于无意识的生理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下,使个体通过学习逐渐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通过生物反馈达到有意识地控制内脏活动的目的。
(二)治疗仪器的种类
1.肌电生物反馈仪 是目前使用最广、最成功的一种生物反馈技术。从皮肤表面可测得肌肉收缩的电压幅度,并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一般来说,肌肉的紧张程度与情绪焦虑的程度呈正相关,尤以前额部肌肉最为显著。将电极置于一定的体表位置,通过反馈仪将肌电信号输出,并转换成患者能直接接受的反馈信息。据反馈信号患者可对肌肉进行放松训练。肌电生物反馈仪可用于治疗各种紧张、失眠、焦虑状态、高血压、心律失常、紧张性头痛等心身疾病,还可用于对某些疾病的康复治疗。
2.皮肤电反馈仪 皮肤电信号主要测量皮肤表面电阻的变化,并转换成视听信号,供病人进行情绪控制训练。皮肤电主要反映情绪活动水平,通过反复训练,患者可随意控制皮肤电的变化,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症。
3.皮肤温度反馈仪 皮肤温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外周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以热变阻式温度计记录指尖皮肤温度的变化,并转换成电子信号反馈给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学会外周血管的舒缩程度。该反馈仪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痛、雷诺现象等。
4.脑电生物反馈仪 脑电中的α波反映机体处于安静放松而清醒的状态;0波在机体睡眠状态时增大;感觉运动节律是12~15Hz的0成分。用脑电反馈仪进行a、0波反馈训练,用于治疗抑郁症、癫疴、运动员松弛训练,也可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的治疗等。
5.胃酸反馈仪 测量胃液中pH的变化,并将其变化信息反馈给患者,使其逐渐学会胃酸的分泌。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6.心率、血压反馈仪 该反馈仪主要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
八、其他行为疗法
(一)自信训练
个体因缺乏自我信心,不敢向别人表明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不敢拒绝别人,严重影响了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以致于不能正常与同事、朋友往来,不敢跟异性朋友结交,不敢与有权威的领导或上司相处。对这样的个体可进行自我信心训练。首先,请患者说明自己没有信心的人际行为及希望培养和得到的新行为。如在领导或上司面前感到恐惧害怕,焦虑不安,低声细语,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自己希望在领导或上司面前能够轻松自如,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见解。据患者的要求,让其练习向治疗者大声讲话,并大胆提出各种意见或主张,通过反复训练,使患者逐渐养成自信及大胆提出自我主张的习惯。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具体去扮演自己所希望发生的行为角色,经实际扮演及反复练习,形成新的所期望的行为。如与自己孩子交往时,应扮演家长的角色;与妻子交往时,应以丈夫的角色出现;与领导相处时,应以上下级关系相处;与父母交往,应以子女的角色出现等。经过角色扮演的反复训练,逐渐培养和建立新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