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5-6)
发表时间:2023-03-20     阅读次数:     字体:【

五、认同作用

认同作用(identification)又称自居作用。指自我与某一对象潜意识地视为等同,甚至以该对象自居,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当个体为了迎合和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时,潜意识地顺从他人或团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倾向。如

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男孩模仿自己所崇拜的父亲,女孩模仿自己所喜欢的母亲,这些模仿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对儿童的心理发育及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男女青少年崇拜电影明星,就从行为举止、服装、发型等方面予以效仿,虽自己意识不到,但其外在表现确有“明星”的影子。通常而言,认同作用的动机是喜欢和受慕,但有时还有其他情况发生。

【案例】

一位13岁的男孩,自幼生活家教严格家庭之中,父母都为医生,父亲既不吸烟也不嗜酒,并

经常给孩子讲述吸烟、嗜酒的危害,因之孩子对吸烟饮酒很反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懦弱、胆小、缺乏男子汉的气质,特别美慕和崇拜电影及电视中的男女主人公,潜意识地认为他们吸烟喝酒是有气质、有个性,是成熟和骄傲的象征。因此,在合适的环境中,他也不自觉地吸烟和喝酒,以显示自己的气质和成人感。该男孩虽然意识到吸烟喝酒的危害性,并对吸烟喝酒很反感,但他又觉得这是应对困境和思考问题的好方法,是男子汉的象征。这种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认同的现象,称为“反感性认同作用”。有的个体经常受强者的欺负、凌辱、恐吓、威胁和打骂,内心焦虑、紧张、害怕,对强者极为反感。但自己又无能为力,难以改变现实。结果去模仿强者,欺负、恐吓比他弱小的个体,以缓解自己被人欺负的紧张恐惧心理。如一个在敌视、恐吓和打骂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不知不觉地模仿强者的行为模式,成为一个易激惹和具有攻击性的个体。这种与恐吓者认同的现象,称为“向强暴者认同”。有时个体失去了他所敬仰、爱戴和喜欢的人时,会不自觉地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点,以慰藉心灵深处因失去所爱而产生的痛苦。

【案例】

一位27岁的女性病人,是独生女儿,自幼身体虚弱,备受父母关爱,尤其是父爱深重,对她关怀备至,每当她身体不适,父亲总是紧张不安,及时请医生为她诊治或送医院进行治疗。自父亲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之后1个月,她逐渐出现心慌、气急、乏力、失眠及食量下降等一系列症状,有时有急性焦虑发作及大祸临头之感的濒死体验,反复就诊于各个医院,疗效不佳。分析其发病原因,我们认为原来父亲很关注她的身体健康情况,只要她一有不适,父亲总是跑前跑后给予及时检查和治疗。现在,父亲去世了,她不知不觉地扮演了父亲的角色,模仿父亲关心她身体不适的“习惯”,从而使自己潜意识中保留她父亲的一些特点和习惯,使其产生仿佛父亲还在身边一样的感觉,以慰藉失去父亲而痛苦的心灵。这种因内心失去所爱而产生的模仿所失去亲人的特点和行为,叫做“向失落者认同”。

认同的心理防御机制使用过甚或不恰当,可出现病态心理和行为,如精神障碍病人自称为某伟人、电影明星或名人的后裔等。

六、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reaction)又称反向形成或反转机制。是指把某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欲望、冲动,潜意识地转化为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现实社会中,因为人的许多原始的欲望和冲动,是个体及社会规范所不能容忍和许可的,故常常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不被个体所察觉,但这些潜意识中的内容并没有消失,仍具有较强的内驱力,个体为了防止这些内容突然显现,不得不予以防范,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口是心非、声东击西、南辕北辙”就是这种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反向作用常常可以见到。如有的人内心存有敌意和不道德的企图,而在外表上则表现得非常热情、温和、慈善,即所谓“笑里藏刀”“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有的人有严重的自卑和消极观念,则处处夸张和炫耀自己的优点;有的人在特别爱慕和敬仰的异性面前,则表现得非常平淡,还不如一般异性朋友那样自然、热情、和谐;有的人很崇拜自己上女 司的才干和气质,却有意回避和不与上司接触;有的人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在外人面前则故作镇静,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以上情况说明,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态度非常过分,说明他潜意识中可能有刚好相反的动机、欲望和某种企图。在精神科临床上也可见到反向作用的实例。

【案例】

有一位3岁的男孩,自幼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性格胆小、怕事、情绪不稳。一天,母

亲偶然发现孩子有拔头发的习惯,经正面批评教育未见改善。以后每当母亲发现他拔头发时,就给予严厉的批评、责骂,甚至拳脚相加。该男孩很快意识到拔头发会引起母亲的反感,并且会受到惩罚。以后,每当他见到母亲时,就把两手放在背后,声称自己没有拔头发。实际上没有家长在场时,他仍然不时地拔发,难以克制。家长无奈,送来心理咨询。诊断为“儿童行为障碍”。该患儿出现反复拔头发的原因,可能与孩子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及个性特点有关。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分析,他见到母亲,不拔头发,手放下来就行了,但为什么要将手藏在背后呢?这正说明他内心深处有着很强的拔头发的欲望和冲动,唯恐自己控制不住而受到严厉的惩罚,为了对抗这种行为,只好强制性地将手放在背后。这充分说明了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过分。可能正表明他潜意识中有刚好相反的欲望。这个例子是反向作用的最好说明。

 
上一篇: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7-8)
下一篇: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