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理论的真正发展还得益于1940年以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兴起。系统论始于2世纪40年代,理论学家开始建构一些关于组成机械和生物单元结构与功能的模型。系统论为,世界上所有现象都可划分为大小不同、层次各异的种种系统,而每个系统之间又保持着切的联系。一个系统会因各子系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整个系统产生变化。任何子系多内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大系统的运作,反之,大系统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子系统。家庭治疗据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家庭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种现象。
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系统理论首先接受了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许多思想,尤其有关系统如何保持平衡状态的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生物系统理论”逐渐兴起,其核问题是系统自主的、自我组织的、自我生产的过程如何能确保不受外界的影响而生存和进化控制论是数学家维纳(Norbert Wiener,l948)提出并发展起来的。贝特森在1946年一会议上和维纳的讨论对他将系统论应用于家庭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把家庭类比为个控制系统的思想引入家庭治疗,此观,点成为家庭治疗的灵魂。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包括系统与外部环境和系统内部信息传递两个方面,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人,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前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后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似的作用,使系统偏差不断增大,意味着系统需要改变。在这些学科的影响下,家庭逐渐被看成是一个生动的系统,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论致力于研究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关系,这些知识可以应用于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方面。早期的家庭治疗仍属于现代心理治疗的范畴。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家庭治疗的发展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家庭治疗中的“再定义”这个策略就是建构主义的一个例子。80年代中期,建构主义占据了家庭治疗的主导地位,引起家庭治疗的根本性变革,颠覆了系统论以行为和人际交往为关注点的传统做法,进一步强调认知和个人对问题的建构。在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下,家庭治疗领域的新治疗模式越来越意识到社会环境对家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