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这样的字眼里潜藏着这样的一种态度:你的感受是不值得被理解与尊重的。
真是遗憾这样的潜在的态度竟是如此普遍地弥漫在我们的下意识之中,较少人去真正愿意为它剖析背后的原因。想来我们也太无觉无察于这些语言文字当中所携带的无意识了,似乎出现一个概念,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其视作权威,并依此来非难自己的感受,等等。然而,因为我们不尊重自己感受,且又无力抵抗夹杂在语言之中的无形的态度,偏见(因为更真实深刻的了解常常都是基于感受的,而失去与感受连接的所谓理性常常沦为自欺)。写这个小小的答案来对此潜在的态度进行直面。
诚然,我也知道玻璃心使我们受伤的时候的情境“也许”并没有糟糕到让我们如此挫败懊恼的程度。
故而这使得我们很多人会在自己受伤的时候不选择去责怪环境以及眼前的事实,而是责怪自己,责怪自己的敏感脆弱。唉,这与另外的一些总是将自己的问题推脱给环境,将问题的责任推脱给别人的人不是恰好一种反面吗? 然而恰恰这种人反而在生活当中还较多地得势。
每一个感受都值得被我们重视,它总在向我们提醒着什么。也许这些负面感受的根源是由于我们早年的经历,但是至少也是由眼前的情境所触发的。而我们之所以这么脆弱敏感,常常就是在我们年幼时候在相应的情境之中受过伤害。所谓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举些例子说,比如在儿时曾经遭受忽略的孩子,在长大后遭遇受到忽略的情境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失落也许就要超过眼前情境的程度。而被无端指责呵斥的孩子也会容易在此种情境之中被唤起更多深切的不安;而被吓唬,糊弄的孩子也都会在日后的某些情境之中产生些许超出理性范围的焦虑警惕;而在年幼时期受过敌视的孩子在后来也很难面对别人的一些不满的时候保持淡定,纵使自己并未有错,等等。
如果我们在多数的这种我们被眼前的情境所触发了某些强烈的受伤感的时候,还要去责备自己的敏感脆弱,玻璃心,那么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还挺可怜的。当我们并不与自己的感受站在一块的时候,我们也并未与我们自己站在了一块,而站到自己的对立面给与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诸多诘难难道不正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许多心理问题的一个结症与特征吗?
我不认为仅仅因为自己感到受伤没认清事实就将谴责随意加诸他人是对的,但是也不认为只是因为自己的受伤超乎眼前情境的程度而选择对此感受进行忽略压抑是恰当的选择。也许此时别人没有在伤害我们,但是也许还是有的。此时至少我们需要暂时避开,去与自己的感受独处一会。而只有我们重视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受到环境的持续摆布。我们有理由对于受到侵害的情境感到愤怒与不满,纵使只是那些我们感到自己受到侵害的时候。为什么?因为我们感到自己受到侵害的时候也是多与自己的过往以及无形当中的固有模式有关,只要我们勇于认清这个感受的事实,对于自己臆想与投射也才会渐渐地解除。但是,更多的可能性在于,我们因为重视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断地发现了很多原本我们无形地容忍妥协着的别人对于我们的糊弄、侵害与利用。这个侵害也许并不一定是别人主观意图上造成,而是由于彼此的行为模式上不自觉地造成的事实。这些事实不经由重视自己的感受,很难对其进行摆脱解除。
很多时候看到真相的时候会有一种痛苦,这个痛苦是看清现实的时候的伴随,感受到了这些痛苦的真相,我们才会渐渐地解除掉那些在我们自身存在着的容许环境对我们继续造成侵害,糊弄的无意识状态与心理。看到我们时常作为受害者的事实之后(虽然这个受害的处境其实也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便不会去责备自己的敏感脆弱,嘲笑自己的玻璃心了。因为我们此时知道我们所有的感受都有着根源,都有着存在着理由。更多的时候它们也是在提醒着我们一些什么,提醒着我们一些被我们的所谓的理性的头脑所忽略着的重要的事实。
“玻璃心”一词有时甚至成为了某些人进行侵害愚弄,然后遭受抵制揭露之后反击受害者的一个挡箭牌,这就是很糟糕的了。我就是开个玩笑而已嘛,至于嘛! 唉唉,别老想那么多啊! 干嘛那么敏感! 等等,这些是我们不时在生活之中总会遇到的情境,然后语言、话语(偏向强者)本身的那些偏向性,使得受害者其实对于自身的情境的觉知感受,其实更多地处在被加害者,强者的立场,话语所描述的尴尬境地。这就使人蒙受了无形的伤害之后还难于表达自己的处境,因为我们自己首先是缺失了那个感受,进而又是缺失了那个语言。受害者无法通过依照自己感受通过语言将自己的处境描述出来,这就使其几乎难于拜摆脱那种受害的状态了。甚至进而使得他们认定这样的方式,做法,模式就是这个世界运行的秩序与常态,认同了加害者的身份与方式,并学着将同样的方式,对待,转嫁给下次自己遇到的弱者。呵呵,总有一些潜在的吃人的链条在薪火传递,然而我们的世界就是这么变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