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隐性的情感操控比起直接的交易,更加隐蔽,你不需要直接告诉孩子你的要求,只需要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时,表现得喜上眉梢,到处夸耀,餐桌上都是孩子爱吃的。
在孩子考试失利时,你唉声叹气,不给正眼,让家里的氛围一点点冷下来,直到每个人都噤若寒蝉,深怕惹怒你爆发。通过这些行为,孩子会清晰地认识到,父母的爱、物质奖励、甚至是家庭地位,都不是天然拥有的,而是需要通过优异的表现来交换的,是成绩,是在亲戚面前展露的乖巧、才艺和懂事的外在,是一切能给父母长脸的事情。
久而久之,他便开始认为:“我必须表现好,才能换来我想要的一切”。为了留住那份温暖、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为了维持家庭的情绪稳定,孩子会拼尽全力去满足父母的期待。如果一直能满足,那当然很好,如果不能呢?
一旦出现一次考试的失败,后果是毁灭性的。因为爱和骄傲是有条件的,价值是需要通过竞争和胜利来证明的,所以失败不仅是自己的事,还会带来父母的失望和爱的抽离。
成功不仅仅是成功,它意味着:我被爱、我是有价值的、我是安全的。反之,失败不仅仅是失败,它意味着:我会被抛弃、我是个没用的人、我让所有人失望了。
当一个孩子将“成就与自我价值等同”内化后,他们就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走向完美,要么现在立刻自我毁灭。走向自我毁灭,也就是摆烂的孩子,这是家长最担心的状况。摆烂也可能是一种被动反抗,既然我无法在你设定的战场上赢过你,那我就掀翻棋盘,拒绝再玩这个游戏。这是在被过度控制下,孩子能找到的唯一能宣示自我的方式。
选择完美主义的孩子,便是迎合了父母规则。为了永远能得到爱和认可,他们必须永远成功。于是,他们变得极度自律、规避风险、对细节过度敏感,用尽一切办法确保自己能持续不断地满足那个高标准。这是一种主动出击、试图掌控局面的生存策略。这是一种消耗性的、充满压力的状态。孩子不是在奔向一个美好的目标,而是在逃离一个可怕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