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太原心理咨询师谈关于强迫症疗愈
发表时间:2025-10-04     阅读次数:     字体:【

问:我现在相信强追症是治不好的,但是不治疗就不会相信。治疗的结果就是让自己道了强迫症是治不好的,而是不治自愈的。答:你这话容易被误解。正确的说法是:病态性强追不是治好的,而是不治自愈的。对强迫的困忧(正是因为困忧,才导致恐惧、焦虑等系列心理、生理以及行为的异常一病态性强迫),这是一种病,是一种神经是病就要治。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里,一个人因为在朋友家喝质类症。

酒,误以为自己吞了一条活蛇,故而疑神疑鬼,后来卧床不起。他用尽了世间的药,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反而越治越重。最后,还是那个请他喝酒的朋友帮他打开了心结,原来不是蛇,是弓箭在杯子里的倒影一像一条蛇。

心病已除,此人慢慢恢复了健康。他虽然没有用药物治疗,但用的是心药。他确实患了病,只是不是世间的药可以治好的病,而是用语言这个心药治好的病。“秋水理论”就是心药。同:假如用某种方法治疗强迫症的话,不是也能好吗?你说那是治标。可是如果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强迫,没有出现症状,不是成少了对大脑的条件束刺微?不也可以转为正常人吗?警如那些用药物治疗好的人不也挺正常的吗?

答:你问的这个是争议已久的话题。究竟是强泊现象决定强迫恐俱,还是认知态度决定强迫恐惧?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强迫疗愈的方向。用方法来治疗强追,是当今多数人认同的主流思想或者治疗方向,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或薄眼法。

生活中有许多具有强迫现象很多的人(如习惯性洁薜者),他们不难过,也不害怕,为什么呢?认知态度。“秋水理论”采用逆向思维,颠覆了传统的强迫疗愈理念。某些抑制强迫现象发生的方法之所以走俏,是因为它建立在“如果没有强迫现象,还会害怕强迫吗”这个命题上,而这个观点容易使人相信。毫无凝问,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强迫现象,怎么会害怕强迫呢?但是,作为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人,怎能不会出现一些因恐惧、檐尬、惊慌、压力等因素导致的强迫现象呢?既然人人都有可能产生强迫现象,为什么有的人(甚至包括强迫现象比我们多的人)不在意、不痛苦、不害怕,而只有我们害怕、在意、痛苦、纠结呢?太原心理咨询师成向东:你现在应该一目了然了吧?问:我的凝惑就是,那些被治愈的人,可以说好了几年了,跟平常人一样。我认为他们是不痛苦的,我的意思是先用方法(包括药物)让强迪现象消失,从而消除对强迫的恐惧,这样可以疗愈吗?答:要完全搞清这个何题,需要大量的调查、论证和分析,不是几句活就能解释的。你说的,在大多数人看来非常在理,这也说明强迫症是个让人产生思维迷惑的心理疾病。

很多人认为强迫行为是一种习惯。当然,把这个习惯改好了,对强迪的恐棋自然就会谈化。事实上,强迫行为属于反习惯,与传统意义上的习惯大相径庭,其至完全相反。

要改查传统习惯,改变的意志力越大,症状就会控制得越好(如吸然,只要控制、就能立即停止);而对于“反习惯”来说,刚好相反,改变的意志力越大,症状就会变得越严重。强迫行为究竟是一种什么行为?

不妨回顾一下,你在黑暗、无人的街道走路时,走路姿势十分自然,而当聚光灯突然照射到你的身上,你就会非常不自在,走路姿势也很别扭。

这说明什么?一个人如果受到超限刺激(非条件刺激或条件刺激)的干扰,本已自动化的习惯可能会遭到破坏,这个人就会暂时变得慌乱不堪。

其实,每个强迫症患者早已建立了自己的习惯,只不过这种自动化的习惯常常受到外部因素(非条件刺激或条件刺激)的干扰而暂时遭到破坏。

因此,强迫症患者要做的,并非重新建立所谓的“不强迫的习惯”,而是如何强化抗拒外部刺激的能力,捍卫早已建立的习惯。“秋水理论”的实质就是帮助患者透视强迫症的真相。只有这样,患者才知道如何对待强迫,否则,别人说什么,你就学什么。你总是被动地接受别人提供的一些方法、技巧,而这些方法和技巧,虽然对别人有短暂的效果,但对你不一定奏效。问:我是赤脸强迫症,一天到晚关注自己的脸红。为了正常上班,为了掩饰自己的脸红,我经常戴着太阳镜或口罩。请问这样做,是您说的“大迁回”和逃避吗?

答:戴大阳镜或口罩去面对现实生活和公众,看起来社交功能没有受到影响,但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正如丑媳妇见公婆,带着假面具去,虽然也是“面对”,但这和逃避有区别吗?有一点必须肯定,能够戴着假面具去见公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和逃离现场有一定的区别的。

 
上一篇:为什么有些梦境我们记不清?
下一篇:这个国庆,我允许自己“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