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心理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满嘴“烂梗”?
发表时间:2025-09-19     阅读次数:     字体:【

01

他们不说人话了

前些日子,朋友讲了个笑话,我却笑不出来。她儿子刚上小学五年级,有天吃饭时突然抬头,对着全家幽幽地说了一句:“原生家庭,我迟早远离你们。”一家人愣住。 她问:“你说啥?” 孩子头也不抬,继续扒饭:“无恶意哈,你杠就是你对。”这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口便是“鸡你太美”“666啊”“那咋了,如何呢?”无论你说什么,他都能用那几句话接上,像一台预设好程序的复读机。 你劝他读书,他说“我看见我太奶了”; 你让他吃饭,他回你“你强迫我?中式教育你赢了!”你生气了,他轻飘飘一句:“呵呵,0人在意。”他们不是不会说话,而是—— 他们已经不说“人话”了。

02

被短视频喂养的一代

曾有个博主在公交车上遇见一群小学生。 车门一开,几个孩子冲上来,满车厢喊着“追得上我吗?老弟!”“OI,小鬼!” 声音刺耳,动作夸张,像极了短视频里的“电摇嘲讽”。他起初以为是调皮,直到听见一个孩子指着窗外说: “这人真唐。” 而被说的,是一个走路有些迟缓的老人。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 这些孩子不是在玩,他们在表演。 表演一种从手机里学来的、被流量喂大的“人格”。手机,早已不是工具。 它是孩子的老师、朋友、情绪出口,甚至是—— 精神脐带。他们刷短视频,看直播,追“梗文化”。 大数据精准投喂: 骂家长有共鸣,怼老师有流量,玩烂梗有圈子。 于是他们照单全收, 把“栓Q”写进作文, 把“少壮不知瘦子好”抄在课本边角, 把“心里慌得一批”当成内心独白。语言,本是思想的容器。 可当容器里装的全是碎片、噪音与戏谑, 思想,也就空了。

03

“脑腐”的孩子

有人给这种状态起了个名字:脑腐。 不是骂人,是描述一种真实的退化—— 精神因长期摄入低质信息,而变得腐朽。就像我们曾嘲笑“累丑”这个词: 明明可以说“憔悴”,偏要说“累丑”; 明明可以表达复杂情绪,偏要一句“卧草”打发。 语言贫瘠了,思维也就懒了。孩子更甚。 他们的大脑正在被重塑。 一位老师晒出学生作业: 造句题写“不要998,只要99.8,新鲜手机带回家”; 写景作文里蹦出“这波操作666”; 甚至默写古诗,都能在空白处补一句“尊嘟假嘟”。这不是幽默,是失语。 他们失去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世界的能力, 只能借网络的壳,发出不属于自己的声音。

04

我们欠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问题出在孩子吗? 不。 出在我们给他们的世界太小了。回想我们小时候—— 推开门是田野,是池塘,是巷口的一群野孩子。 我们爬树、打水漂、翻花绳、玩弹珠。

语言是活的: “你瞅啥?”“瞅你咋地!” “走,去河边摸鱼!” 而现在的孩子呢? 一睁眼是网课,是补习班,是“这次考了多少名”? 放学后是作业,是家长的焦虑,是“别玩手机”的禁令—— 可禁令之外,什么也没给。他们没有疯跑的田野,没有可以撒野的黄昏, 没有能一起发呆的伙伴,于是手机成了唯一的出口。 不是他们沉迷手机, 是现实太无聊,太压抑,太没有温度。一位心理咨询师说: “我见过最幸福的孩子, 是他爸爸用超市广告纸, 和他一起折了个巨大的‘东南西北’。两人趴在地上玩了一下午,笑得喘不过气。”那不是游戏,是爱的具象。 孩子要的从来不是手机, 而是有人愿意陪他疯,陪他傻,陪他浪费时间。

05

救救孩子的语言

我们总说要保护孩子的眼睛、脊椎、睡眠。 却忘了,最该保护的,是他们的语言与想象力。语言,是灵魂的皮肤。 当一个孩子只会说“那咋了”, 意味着他已不再试图理解世界; 当他满口“无恶意哈”, 说明他早已学会用冷漠武装自己。我们能做什么? 第一,别只禁止,要替代。 你不让他刷手机,那你给他什么? 一本书?一场雨后的散步?一次捏泥人的午后? 孩子不需要完美娱乐,只需要真实互动。第二,你自己先放下手机。 你在刷短视频,却要求孩子读书, 这不荒唐吗? 你想让孩子有语言, 你自己先别变成“卧草”星人。第三,允许孩子“无聊”。 无聊不是坏事, 它是想象力的温床。 别总想着“安排”, 有时候,发呆、数蚂蚁、看云变形,才是童年最珍贵的课。

06

别让下一代,活成梗的奴隶

曾有人问: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 越来越不会说话了?”因为他们的世界, 被算法切割成了15秒的碎片; 他们的语言, 被流量腌制成千篇一律的“梗”; 他们的童年, 被压缩成一张张成绩单和补习表。我们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 却忘了问: 这条跑道,通向的是哪里?如果终点是一个满嘴烂梗、 内心空洞、只会复读网络噪音的“空心人”, 那赢了又如何?语言是有温度的。 它不该是“栓Q”, 而该是“妈妈,你看那朵云像不像马?” 不该是“0人在意”, 而该是“爸爸,我今天在学校,特别想你。”救救孩子的语言, 就是救救他们还未僵死的灵魂。别让这一代孩子, 长大后才明白: 原来人与人之间, 本可以不用“梗”来对话。 本可以说—— 真话。

 
上一篇:单亲妈妈心得:不避讳谈性坦诚交流早恋
下一篇:父母让孩子恐惧伤心的8种行为,你占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