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情绪。当你遭受社会的不公、认为自己的利益受损或者受到他人的不尊重和欺负,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大多数只是为了宣泄内心的不满,获得自我安慰,并不能对现实中的情况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心理学家维蕾娜·卡斯特认为:“任何形式的发怒,都隐含着对环境和周围世界的攻击性。”外界所给予的令人难以接收的信息,会令个体意识到自身的缺失,为了避免暴露内心的脆弱,否定自我价值,他们往往会辩解、争执甚至和他人出现肢体冲突。而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在为重新树立自身价值而努力。
愤怒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性决策,导致出现攻击行为,甚至引发对方的报复性攻击,破坏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将其视为一种负面情绪并敬而远之。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成向东认为:《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胶州的李总镇有一个皮肤黝黑的奴仆。因为奴仆深得他的宠信,李总镇便赏赐了他一个肤白貌美的女子做妻子。过了不久,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奴仆十分高兴。但是,李总镇的同僚和其他仆人经常和奴仆开玩笑,说他的孩子那么那么白,一定不是他亲生的。奴仆越想越愤怒。于是回到家中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然而,他发现孩子的骨头是黑色的,是自己冤枉了妻子,感到后悔不已。
由于愤怒导致的惨剧数不胜数,所以,当人们感到愤怒时会下意识压制这种情绪,避免造成难以控制的场面。确实,愤怒情绪容易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懂得适当表达自己的愤怒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就像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灵魂的黑夜》中所说:“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做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其实,愤怒是底线和原则的刻度。当一个人对你的侵犯或攻击超出了你的承受能力时,愤怒就是一种信号,用来提醒你,此刻你需要保护自己。而你的愤怒就是对他人的警告,令对方知难而退,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恰恰能够印证“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的观点。在原始社会,一个人需要足够的资源来维持生存,如果资源遭到掠夺很可能导致个体的死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当资源遭到掠夺时,个体会通过表达愤怒达到警告的目的,同时,以盛怒下的武力威胁避免实际成斗可能带来的伤害。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有一方会妥协。面个体也就通过避免大量的冲突,实现了保护自己的目的。
有的人选择压抑愤怒的情绪,是因为在他们眼中植怒无法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但是,当你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你放弃表达愤怒就意味着你降低了自己的底线,放弃了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下一次的侵害来临时,你依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长此以往,你就会在人际交往中模糊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成为一个能够被他人随意攻击和侵犯的人。愤怒之所以被看作一种负面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源自错误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时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据理力争,发泄内心的愤怒,从而维护自身的尊严和利益。
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令对方获知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太原心理咨询师成向东认为:但带有强烈攻击性的表达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从而破坏人际关系;另一种结果就是忍让,降低自身的底线,压抑内心的愤怒情绪。但这种情绪并不会消失,反而会积压在心中,像房间里的垃圾一样,散发着恶臭。久而久之,它会因为某种外界刺激以一种不可理喻的方式发泄出去。比如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丈夫回到家中,因为妻子不小心摔碎了一只碗而大发雷霆。
所以,想要通过表达愤怒来保护自己,我们需要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